你说的母乳喂养,是哪一种母乳喂养?

知识成就女性,自信成就母亲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过婴幼儿的喂养评价指标,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并为推进母乳喂养做出巨大贡献,关于新生儿喂养的最佳模式,包括如何才是最优的辅食添加时间,科学家们做出了不断的调整与修改,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推荐婴儿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对之前4-6个月添加辅食的建议进行了重大改变。2008年WHO再次发布婴幼儿喂养评价指标,提出了许多喂养方式的定义,这让我们对母乳喂养的各种情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曾经我们了解的母乳喂养分类,有“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以及“母乳亲喂”,“母乳瓶喂”等概念,还有关于“补充喂养”的说法。其实在这项喂养评价指标中,分类方式是这样的:

 

表1:婴幼儿喂养评价指标的标准定义

 

由上图可以看到在WHO的各类母乳喂养定义中,和我们通常的认知不太相同的地方有许多: 

1,纯母乳喂养率的计算,其实是在调查当时的时间点,回顾过去的24小时,如果在这过去24小时,婴儿只接受母乳(包括挤出的人乳和他人的母乳),其他食物只有补液盐、滴剂糖浆,则称为“纯母乳喂养”。通常我们认为的6个月内的婴儿纯母乳喂养,只是过去24小时或者过去一天只吃母乳得出的比例(即“24小时回顾法”),并非是出生后6个月一口奶粉都不吃(即“出生回顾法”)。(详情请见:喂养方式和死亡率——并不仅仅是数字)也许,我们真的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当前,婴儿最初6个月真正的“纯母乳喂养”,几乎无法实现了。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的是,许多研究去探讨,纯母乳喂养是否能够比不母乳喂养降低某些疾病的风险,在几乎无法真正纯母乳喂养的现状下,如何比较才能够有真实的结论?

 

2,纯母乳喂养的定义,更接近于“乳汁喂养”,而乳汁除了使用喂养,还有其他方式的喂养,母乳喂养的含义不仅在于乳汁本身,还在于婴儿经过挤压吸吮从当中获得乳汁这个过程,在大多数正常情况下,后者更能够代表婴儿在母乳喂养当中的主导作用,也更能够体现喂养这种方式所体现的生物传承意义。从研究来看,如果探讨母乳喂养是否降低中耳炎的风险,而这些母乳喂养的样本中,包含了很多奶瓶喂养的孩子,而瓶喂是与增加中耳炎风险相关的,那么很显然,这样的研究无法凸显“喂养”的优势,在看重循证医学证据的今天,我们又如何去解读这样的研究呢?

 

很显然,母乳喂养的好处仍旧是被低估的。

 

3,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给小婴儿甚至刚出生的孩子喝一些非乳汁类的液体达到某种目的的传统,这些仪式性液体增加了婴儿过敏和感染的风险。给母乳喂养的婴儿喝水也是常见的喂养方式,当然这并不为我们所推荐,而6个月本该纯母乳喂养的阶段,如果只是暂时添加乳汁,这样的补充喂养还可以计入纯母乳喂养,如果添加其他固体、半固体食物,甚至占据了较多的营养来源,如果还多多少少接受一些乳汁,哪怕是每天只喂一次,都只算是有“母乳喂养”。许多地区的母乳喂养率很高,例如超过80%,通常不是“纯母乳喂养率”,而只是“母乳喂养率”。

 

4,我们常提到的人工喂养在这个定义里被“bottle feeding”指代,也称为“non-breastfeeding”,即非母乳喂养。除了进食的食物有差别,进食方式也与有区别,无论喂养的是乳汁,还是配方奶,如果使用了奶瓶,便是奶瓶喂养。而且,各个定义之间并非完全相互排斥,而是有重叠的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并不完全在意喂养定义之间的区别,对于母婴分离的状态,我们提供乳汁瓶喂,使婴儿持续有乳汁接受,使妈妈持续泌乳,对于某一些母婴,我们提供乳旁加奶的形式,让婴儿吸吮妈妈,使妈妈感受到亲自哺乳的舒适。

 

由此可见,分析喂养方式的定义对我们更深入理解母乳喂养有所帮助,而灵活地支持母乳喂养,体现着我们对喂养方式的熟练运用。

  



感谢育人志愿者李慧对参考文献的部分翻译

【婴幼儿喂养评价指标下载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