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是啊!真的是太可怕了!有一位年轻妈妈,在她的闺蜜群中发了两双小朋友的鞋子图片,询问大家哪双好看。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双颜色鲜靓、小巧可爱,那双看着舒适、更显档次……有人问了句:你儿子喜欢哪双呀?她又发了一张图片说,他喜欢的是这个。 虽然孩子喜欢的是另外一双,但是那位妈妈还是会在她自己喜欢的两双中,选择更多人推荐的那一双。 类似的小事件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小到这样的穿衣买鞋,大到选择什么兴趣爱好,甚至考学选专业,有些家长都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导致了孩子在父母的代替选择中成长。虽然现实中确实没有专门针对为人父母的考试,但为人父母却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过程。不断地学习育儿知识,聆听行业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汲取他人的育儿经验,才会让我们的育儿方法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孩子也才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养。
针对0-3岁宝宝的早期教育,爸爸妈妈们该如何做?小布朗婴幼儿成长园地收到了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特此提出以下建议,供各位爸爸妈妈参考:
一、本能的“爱”
我们的每一位爸爸妈妈都有抚养教育孩子的本性能力,对自己要有足够信心、耐心。只要你爱孩子、有责任感,凭着你的本能去照顾孩子,其实教育就在其中了。例如,当你一边给孩子换尿布一边把他当成一个交谈对象和他说话时。你就在帮他建立起对父母的依恋,建立起一种至关重要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同时也就在做语言启蒙;当你和孩子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时,他藏你捉,然后你藏他捉,这样的亲子游戏不仅让你们享受着天伦之乐,也让你的孩子学习到一种更为复杂的思维方式--"双向"思维:站在捉者的角度,推测藏的人认为藏在哪里不易被发现;站在藏者的角度,估计捉的人可能不会到哪里去捉。
二、避开早期培养的误区
但仅仅靠本能性能力去抚养教育孩子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最基本的就是科学喂养、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起码不要犯卖了鸡蛋换麦乳精、方便面给孩子增加营养等营养方面严重的错误。另一方面,“贵的就是好的”这类的错误也很常见。家长对那些高收费的“神童方案”要提高警惕,不管这些方案有着多么耀眼的招牌,宣扬着如何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家长应谨记一个科学常识:儿童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并非是能够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就可以让宝宝快速成长的。
三、宝宝心理健康的构建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将幼儿社会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宝宝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能被满足。这阶段若婴儿的需求能被满足,那么他就会对母亲或其他看护人产生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反之,婴儿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环境。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看护者,允许他们独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性与自信心。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不行,什么都做不好,进而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感。
四、根据运动发展特点进行养育
幼儿在1岁2个月左右就基本可以独立行走了。在这个阶段的爸爸妈妈不能因为害怕宝宝摔跤而剥夺宝宝尝试独自行走的权力。独立行走标志着幼儿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独立行走这一生理现象的出现,幼儿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变化,比如会有成为成人一样的感觉,或是一种成就的体验。尽管这些心理现象还属于萌芽状态,但这是今后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1岁6个月以后,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通过训练会有很大的发展,比如让幼儿一页一页地翻书、穿珠子、搭积木等动作,会让幼儿在手指活动的同时刺激大脑的发育。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五、语言启蒙
1岁5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了积极的言语活动。这时的幼儿,会突然在某一时期很爱咿咿呀呀说话,并且时不时模仿父母的一些语言习惯。由于幼儿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模仿”,此时的父母一定要时刻留心自己的语言是否规范、合适,发音是否标准,让幼儿无论从父母的有意教育上还是无意影响上都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模仿、学习榜样。这一时期的幼儿由于生理与认知的原因,都会以简单的电报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父母应该做到在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再对其施加教育。比如,孩子想吃饼干,他会说:“妈妈,饼干。”此时即使母亲理解了幼儿的意图也必须用完整的语言来引导宝宝,你可以问:“宝宝是不是想吃饼干?妈妈现在就给你拿一块饼干。”然后让幼儿跟你一起说:“妈妈,我要吃饼干。”待幼儿说完整这句话后,再将饼干给到幼儿手中。长此下去,幼儿会在父母刻意营造的这种语言环境中努力去掌握人与人交往的基本方式—语言交流。
蒙台梭利认为:三岁前是孩子用全身心的力量从自己周围环境中,通过“吸收”的方式无意识地习得语言的阶段,由此提出“吸收性心智”理论,因此她极力主张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对于两岁前的宝宝,在语言启蒙方面,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着孩子多说话,并及时地应答孩子发出的各种声音信号。长此以往,孩子便熟悉了这种运用声音交流表达信息、情感的方式,这是开启孩子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把钥匙。
六、饮食方面的培养
6月龄开始,幼儿就可以从纯奶类喂养逐渐转向成人膳食。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在饮食上保证宝宝身体发育所需要的一切营养物质,然后教育宝宝养成定时进食、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些好习惯是幼儿适应外部环境、抵抗疾病侵袭的坚强后盾。只有以良好的身体做保证,才可以使幼儿在新的年龄阶段适应其生理发展的巨大变化。同样,在宝宝0-3岁这一阶段,在饮食上还有一个需要发展的重要技能,就是学会自主进食。爸爸妈妈需要留意宝宝是否出现了想要自主进食的信号,比如当食物摆在宝宝面前的时候,宝宝会伸手去拿,这时候家长就可以开始创造机会给宝宝自己吃食物啦,比如制作一些手指饼干、煮软的菜茎、红萝卜条等,让宝宝自己拿着吃吧,让他体会到自己吃食物的乐趣,这样肯定会比妈妈喂来得更开心呢。
家长也可鼓励宝宝使用勺子。吃饭时,让他看和模仿你怎样用勺子;即使他还未能掌握技巧,你也可让他拿着摸索。在喝水方面,开始时你要扶着杯子,把杯口贴近宝宝的下唇,然后倾斜杯子,慢慢让他喝;宝宝适应以后,便可让他拿着两只杯耳慢慢喝了,当然,你可以在旁边帮帮他。他可能会打翻杯子、弄湿衣服、又或呛到,这都是他学习喝水的必经阶段。熟能生巧,多尝试便会熟练,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切记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嫌孩子进食慢或喝水慢而夺走他尝试的机会。有的宝宝在1岁以后不喜欢让大人喂,要自己用勺子吃饭,到了18个月时可能已经学会自己吃一部分了,当然,这个时候可能会吃得一片狼藉。但若能坚持提供机会让宝宝自己吃,当宝宝24月龄时,就已经能够很好地使用勺子了。
人生本来就充满着各种未知的事物,需要不断地边走边学。当父母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多学习多提升,谁又会在当父母之前就已经完全了解到孩子应该如何去养育的呢?!在此,小布朗婴幼儿成长园地为新手爸妈们提供了一些0-3岁宝宝早期教育的参考方法,教育之大,所论片面,希望以上的几点方法能够给与爸爸妈妈们一点帮助吧!
小布朗婴幼儿成长园地
我们与宝宝一同成长
欢迎各位家长添加微信号,了解更多育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