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师百日作战计划 | 第八十七天 妇产科护理学(影响分娩的因素/正常分娩妇女的护理/产褥期母体变化/产褥期妇女)必会知识点

  • 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腹肌收缩力+膈肌收缩力。

  • 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子宫收缩具有三个特点:①节律性;②对称性和极性;③缩复作用。 

  • 子宫颈口开全是指宫口开大10cm。

  •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所形成的弯曲管道。

  • 枕下前囟径:又称小斜径,,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为9.5cm。

  • 双顶径(BPD):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是胎头最大横径,临床用B型超声测此值判断胎儿大小,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为9.3cm。

  • 产程进度的标志是有规律宫缩,并伴随宫缩逐渐加强,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临床上以观察胎头下降的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

  • 最常见的头先露为枕先露,,以枕左前位最多见。

  • 枕左前位分娩机制:

    1. 衔接 胎头以半俯屈姿势进入骨盆入口,以枕额径衔接时,胎头矢状缝落在骨盆入口的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母体骨盆左前方。初产妇在预产期前的1~2周内胎头衔接,经产妇则多在分娩开始后进行。

    2. 下降 临床上将胎头下降的程度作为判断产程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3.俯屈 胎头枕部遇到肛提肌阻力发生极度俯屈,下颏贴近胸部,由枕额径(11.3cm)变为枕下前囟径(9.5cm)通过产道,有利于胎头的继续下降。  

    4.内旋转 肛提肌收缩力把胎头枕部推向阻力小而宽的前方,胎头枕骨向前向中线旋转45°,后囟转至耻骨弓下方,胎头矢状缝与骨盆前后径相一致,称内旋转。胎头于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  

    5.仰伸 当胎头枕骨到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作为支点,胎头逐渐仰伸,使顶、额、鼻、口、颏相继娩出。胎肩进入骨盆入口,胎儿双肩径与左斜径方向一致。

  • 见红:分娩发动前24~48小时内,因宫颈内口附近的胎膜与子宫壁分离,毛细血管破裂,有少量出血,与宫颈管内的粘液一起经阴道排出,称为见红。是即将临产的比较可靠的征象。

  • 临产的标志是出现规律性宫缩,持续30秒以上,间歇5~6分钟,宫缩逐渐增强,胎先露部下降同时伴有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颈口扩张。

  • 产程分期:第一产程(宫颈扩张期):从开始出现规律性子宫收缩到子宫颈口开全。初产妇约需11~12小时,经产妇约需6~8小时;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从子宫颈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仅数分钟即可完成,最长不超过1小时;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约需5~15分钟,最长不应超过30分钟。

  • 胎盘剥离的征象有:1.宫体收缩变硬呈球形,胎盘剥离后降至子宫下段,下段被扩张而子宫体呈狭长形被推向上,子宫底升高达脐上。2.剥离后的胎盘降至子宫下段,使阴道口外露的脐带自行延长。3.阴道出现少量流血。4.用手掌尺侧在产妇耻骨联合上方轻压子宫下段时,子宫体上升而外露的脐带不回缩。

  • 阿普加评分:以判断有无新生儿窒息及其严重程度,以出生后1分钟内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5项体征为依据,每项为0~2分。满分为10分,8~10分属正常新生儿,4~7分属于轻度窒息,0~3分属重度窒息,缺氧严重。

  • 产后观察:产后2小时内,应将产妇留产房内。

  • 潜伏期是指从出现规律宫缩开始至宫口开大3cm,此期宫口扩张速度较慢,平均每2~3小时扩张1cm,约需8小时;活跃期是指宫口开大3cm至宫口开全,此期扩张速度明显加快,约需4小时。

  • 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开大4cm,宫缩规律有力,此时应将产妇送至产房。

  • 胎膜破裂多在宫口近开全时即第一产程末期自然破裂,前羊水流出。

  • 宫口开全后,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以加速产程进展。

  • 新生儿的首要护理任务清理呼吸道,正常新生儿应于30分钟内进行首次吸吮。

  • 产后7天内分泌的乳汁称初乳,初乳为混浊淡黄色,含有丰富的蛋白质、β胡萝卜素、矿物质及分泌型IgA,脂肪和乳糖含量较少,极易消化,是新生儿早期的天然食物。

  • 乳汁分泌量主要取决于孕妇产后的营养状况。哺乳期妇女泌乳的基础是垂体催乳素,但乳汁分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哺乳时的吸吮刺激,婴儿频繁吸吮是产后保持乳腺不断泌乳的最佳护理措施。

  • 子宫复旧:妊娠子宫自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状态的过程称子宫复旧。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胎盘娩出后,子宫收缩变得圆而硬,宫底在脐下1横指,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子宫体逐渐缩小,产后第一天子宫底平脐;产后10天,子宫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摸不到子宫底。

  • 哺乳期产妇的月经复潮延迟,是因为其内分泌分泌的泌乳素抑制了排卵。 

  • 子宫内膜的基底层逐渐再生新的功能层,约产后3周除胎盘附着部位外的宫腔表面内膜已再生修复,胎盘附着处的内膜完全修复约需6周。

  • 产后1周宫颈外形恢复,内口关闭;产后4周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形态。

  • 产后30分钟即可开始母乳喂养,哺乳时婴儿含住全部和大部分乳晕,按需哺乳,皲裂时可先喂健侧,后喂患侧。

  • 阴道肌张力逐渐恢复,产后3周重新出现黏膜皱襞。

  • 依赖-独立期是产后3~14日。

  • 产褥早期因宫缩引起下腹部阵发性疼痛,称产后宫缩痛。于产后1~2天出现,持续2~3天自然消失。多见于经产妇,哺乳时可加重。

  • 恶露:产后随子宫蜕膜的脱落,血液、坏死的蜕膜组织及宫颈黏液经阴道排出称为恶露。1. 血性恶露:持续3~4天,色鲜红、量多,含有大量的血液和坏死蜕膜组织及少量胎膜。2. 浆液性恶露:持续约10天,色淡红似浆液,含有少量血液,较多的坏死蜕膜组织、宫颈黏液、阴道排液及细菌等。3. 白色恶露:持续约3周干净,黏稠,色泽较白,含大量白细胞、坏死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及细菌等。

  • 正常恶露有腥味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约250~500ml。若子宫复旧不全、宫腔内有残留物(胎盘或胎膜)而合并感染时,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恶露量多并有臭味。

  • 由于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变为胸腹式呼吸。

  • 因充盈的膀胱会影响到子宫的收缩,故产后4~6小时应排尿。若发生尿潴留,可协助产妇坐起或下床小便、用温水冲洗外阴或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反射,必要时应导尿。

  • 产后复查:分娩后6周进行产后复查。产褥期禁止性生活的时间是产后6周。

  • 产后遵医嘱给己烯雌酚退乳或生麦芽水煎服,配合退乳。若胀痛,用芒硝250g分别装入两纱布袋内,敷于两侧并包扎,湿硬后及时更换,直至胀痛缓解。

  • 产后如果有宫底上升,宫体变软,可能有宫腔积血,应按摩子宫以刺激子宫收缩,排除血块,预防产后出血。

  • 卵巢功能恢复的时间不一,不哺乳的产妇一般在产后6~10周恢复排卵并月经复潮,哺乳的产妇由于高催乳素的作用,月经复潮延迟,一般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

  • 经阴道分娩者,产后24小时可下床活动。产后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长时间蹲位,以防止子宫脱垂。

  • 该产妇处于哺乳期,应避免用药物避孕,可采用安全套或者宫内节育器,而节育器需顺产后3个月才可以放置。

如果你也想加入初级护师百日作战计划
那很简单
你只要是2017年初级护师考试的同学
长按下方二维码
或直接添加微信号:hongpengliuliu


长按二维码
加入百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