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哈佛家训精选 关注
优秀父母的教子指南
前几天,朋友到家里做客,大家一起闲话家常,不知怎的突然聊到了孩子的梦想这个话题上。
朋友问儿子:童童,你的梦想是什么呀?
小家伙昂起头骄傲地说:我要成为一个电竞大神级别的人物。
听到儿子的回答,我皱了皱眉:“你的梦想就只是打游戏吗?还是脚踏实地一点吧,考虑考虑别的,宝贝!”
本以为自己是一个比较通情达理的妈妈,没有直接打击孩子“不切实际”的梦想,可恰巧当天晚上阅读,看到了一则小故事感触颇深:
家人围着6岁的儿子,问他的理想是什么。
儿子说:“我想当医生。”
外婆说:“医生好,社会地位高。”
奶奶说:“待遇也不错”
爷爷说:“除了工资还有其他收入呢。”
外公说:“找对象也方便。”
儿子疑惑地看着他们说:“不是说,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嘛?”
故事的名字叫“理想”,初看觉得有点好笑,静下来心之后却觉得它虽然很短,却很深刻,甚至有一点点的讽刺意味。联想到白天对儿子梦想的评价,有些许惭愧。
梦想,听起来好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天幻乱坠的词语。而立之年的我们,早就没有了当初为梦想一往无前的初衷,琴棋书画诗酒花不复重要,更多的是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是花一般的孩子们的梦想,正是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时期啊!孩子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1、尊重孩子的梦想,让梦想成为信仰
梦想是生命天空的璀璨明星,王尔德曾说:“即使身处脏水沟和下水道,也要仰望星空。”
孙俪前一段时间发了一个微博,是她和儿子等等讨论理想的趣事分享:
虽然关于理想的讨论最终以一个笑话结尾,但我们不难看出孙俪的育儿智慧:在孩子和她谈论理想的时候,她传达给孩子的是:无论你想做什么,妈妈都会无条件支持你。
拥有这样的妈妈,孩子无论作何选择,都有十足的底气,不会瞻前顾后。
可是在现实中,不少的父母,却做不到呵护孩子正在萌芽的梦想,反而常常习惯以自己的经验干涉孩子的人生轨道。
知乎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男生,钟情于诗词歌赋构造的文学世界,大学的时候想要选择文学专业,却被父母无情地泼了一盆冷水。父母认为,一个男生就应该去学习理科,学一些文绉绉的知识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工作一点助力都没有。
于是,一个孩子的文学梦就这样在父母的干涉和打击下破灭了。
那个男生说:我选了一个父母喜欢的理科专业,每天与冷冰冰的器械打交道,每门课都只能尽量保持及格,毕业以后找了一个差不多的工作,过着不断重复的差不多的人生。我心里那团跳动的火已经灭了,对生活的热情,也随着梦想消失逐渐冷却了。
这个男生的经历,大概是很多人的经历。
许多家长一听到自己的子女想学历史、文学、艺术,或者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就很生气,认为这些“软本事”没任何用,不便于找工作,等等。
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软本事”恰恰是使一个人更加有意思、有趣味的基础。
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
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有梦想的孩子,才有期望,才有信仰,才有拼搏和激情。人生最可悲的不是日复一日贫穷地活着,而是一生缺乏热爱的向往。
所以,不管是大是小,只要是孩子的梦想,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宝,它将引领孩子充满憧憬地面对生活中的荆棘。
前几天,王宝强上了微博热搜,在最近举办的第九届“金扫帚”颁奖典礼上,他凭借电影《大闹天竺》一举获得“最令人失望导演奖”,并成为该奖成立9年间,第一位到场领奖的一线明星。
王宝强笑呵呵地走上舞台,与主持人拥抱,一如既往的真诚和朴实,缓缓说出自己的“获奖感言”:
虽然我也知道
金扫帚不是一个特别光彩的奖项,
但是它可以鞭策我进步。
我亲自来接受大家的批评
是因为我爱电影,尊重电影,
尊重观众,尊重在座的前辈们。
但是我第一次当导演,
也确实是欠缺经验,
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觉得经过自己未来的努力,
不断地学习,
我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
感谢这个奖项给我个机会,
对观众说声对不起。
希望这是第一次,
也是最后一次来领这个奖。
农村出生、家境不佳的王宝强,6岁就开始习武,还在少林寺当过俗家弟子。
少林寺的日子艰苦异常,一上来就是三年基本功,单这一关许多人就过不了。更不用提之后日常的魔鬼训练。但是为了当演员的梦想,王宝强放弃童年的安乐,坚持下来了。
20岁王宝强去北京闯天下,最困难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甚至赊账吃馒头,生活困顿如此,他也坚持下来了。
因为扛过了种种艰难,王宝强才得以出现在公众视野,因那个我们熟悉的傻根形象一炮走红,成为娱乐圈里不拼颜值,只靠实力的一线明星。
王宝强用自己的汗水捍卫梦想,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可我们的身边却不乏一些不愿吃苦的“佛系”青年,对陶渊明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舒适生活艳羡不已,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就看透了俗世,一副超脱淡泊的神情。
可其实,所有未尝苦痛的淡然,不过是因为懒。
张嘉佳《老情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老太太说:老和尚说终归要见山是山,但你们经历见山不是山了吗?不趁着年轻拔腿就走,去刀山火海,不入世就自以为出世,以为自己活佛涅槃来的?我的平平淡淡是苦出来的,你们的平平淡淡的懒惰,是害怕,是贪图安逸。”
的确如此,拥有梦想很简单,咸鱼也可以有梦想,可捍卫梦想却很难,为实现梦想持续不断地努力更是难上加难。人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父亲对儿子说的话很鼓舞人心:
你必须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去捍卫它。
3、陪伴孩子实现梦想,是最珍贵的经历
最近北大做了一件让无数家长摸不着头脑的事——开设电子游戏课,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门课程不但没有冷门,而且座无虚席。
中国父母对玩电脑游戏的认知,一直停留在玩物丧志的阶段,甚至有一个自成一体的逻辑链:玩游戏——上瘾——沉迷游戏——荒废学业——一事无成。
实际上,时代不同了,北大开设的这门“网红课”,正是教育变革的体现。
不禁感叹,原来,儿子想成为游戏高手的梦想,并不是不切实际,反倒是我观念陈旧了。
曾几何时,一篇《她曾是高考状元 读完清华北大却成了游戏主播》的文章火遍全网,掀起了热议。
高考状元女流,毕业于清华,在北大读硕士。谁都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天之娇女会进入游戏行业做主播。
幸运的是,,因为女流的爸妈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她!
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一个堂堂的名校毕业生,在游戏行业做主播,简直是不务正业。”可是,职业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把梦想当作职业奋斗一生,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正如龙应台写给儿子的那段话说的: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名校毕业的女流,用自己的努力获取了选择的自由,而当我们的孩子为梦想前进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努力,并且成为他们最大的靠山,不是吗?
毕竟,让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的不容易,父母更没必要为了那些所谓的标签改变孩子。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并且成为他们最稳固的同盟。
children see,children do
长按二维码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免费关注
~为了孩子,你来了~
~为了孩子,别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