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

主播:Julie


2岁时,尽管孩子还不能完全自理,便被送进早教班,参加各种训练。


4岁时,除了上幼儿园,还报名参加了各种培训班,为的是从小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5岁起,父母开始到处奔波,找学校,找关系,为的是进当地最好的重点小学……


这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家长的缩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像今天的家长们一样,对早期教育如此的痴迷。


为什么全国的家长们一致的如此焦虑,在本该让孩子自由发展和玩耍的幼儿、学前和小学阶段,想方设法地让孩子聪明伶俐、多才多艺、考好成绩、进入名校、赢在起跑线,未来能考上好大学……


据说是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对于家长们来说,无论花费多少时间、金钱和精力,让孩子有个好的起跑线,才是成功的象征。


人们认为,如果不提早开始接受教育,孩子们在阅读、数学等关键科目上恐怕会落后,或许永远都无法再赶回来。


这个想法似乎是显而易见的:越早开始意味着学到的越多,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不过,事实又怎样呢?



真相是什么?


真相一:30年1000余高考状元的结局


中国科学院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这么多年以来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都没有成为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一流的科学家等社会顶尖人才,也没有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这意味着,学习成绩是否优秀与成为某方面的“大家”并没有直接关联。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真相二:天才儿童,很少成为改变世界的天才成年人


他们2岁学习阅读,4岁弹奏巴赫,6岁轻松搞定微积分,8岁能流利地说多门外语。他们的同学闻风丧胆,他们的父母中了彩票似的欢喜。但是,拿T.S.艾略特的话来说,他们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美国总统称为科学类的超级大赛的“西屋科学天才搜寻”项目,是一个专门发给那些具有科学天赋的高中生的最有名的奖项。从1942年开始到1994年间,该项目找到了2000多个早慧的青年作为决赛选手,但其中只有1%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而且只有8人获得诺贝尔奖。


研究者发现,羁绊他们的是他们未能变得具有原创能力。他们努力赢得父母肯定,还有老师的赞赏。但当他们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音乐,或者赢得国际象棋冠军的时候,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练习可以产生完美,但产生不了新东西。


好吧,可能家长们会说,我又不要我的孩子成为知名人物,只要他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平平淡淡过幸福的一生就好了。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真相,好吗?


真相三:有趣的15名现象


中美两国教育界都发现了一个有趣的“15名现象”:即将来在社会上最有出息的,往往是班里考试成绩排名10名~20名的学生,而不是那些状元、榜眼、探花。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高中女同学C。C在当时的文科班,每次考试大约在15名左右,所以高考结束时她进入的是北京某大学的预科班。


进了大学之后,C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始认真学习,最后留学美国成为教育学博士。她也是我们班唯一的一名博士生。


真相四:早教可能会使学业表现变得更糟


德国阿兰努斯大学(Alanus University)的教育研究者塞巴斯蒂安·P·萨盖特(Sebastian P. Suggate)在2009年开展了一项研究,对50多个国家的40万名15岁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早上学并没有带来优势。


萨盖特在2012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在几年的时间里对83名学生开展了调查。结果发现那些5岁开始学习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如晚些开始学习的学生。




其他研究发现,早期教学实际上可能会使学业表现变得更糟。


北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心理学教授丽贝卡·A·马尔孔(Rebecca A. Marcon)对343名参加学前教育的儿童进行了研究。其中有的学前班“以学业为导向”,有的鼓励“儿童自发”学习,或者介于两者之间。


她在几年之后查看这些已经升入三或四年级的学生的表现,发现四年级的学习结束后,那些接受教学式指导的学生的成绩,远低于那些有更多机会通过玩耍进行学习的孩子的成绩。


马尔孔写道,“学前班促使儿童接触正式的学习经历,这对于大多数儿童的成长阶段来说都是过早的,而这种过多的学前班学习经历可能会阻碍儿童的进步。”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神经系统学家杰伊·吉德(Jay Giedd)的专业领域是研究人类大脑从出生到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他表示,与说教式的解释相比,大多数不到7或8岁的孩子更适合主动探索。他说,“过于死板的教学会阻碍探索。”


,此处为节选,作者大卫·科恩是驻巴尔的摩的科学类文章自由撰稿人,翻译:许欣。)



“别人家的孩子”又怎样?


在欧美众多国家,幼儿园时期基本上都是在玩耍。


小学阶段也只是做一些手工,只不过这些手工与一些知识,例如数字、字母结合在一起。




孩子真正开始学习知识是在中学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教给孩子们理论知识,同时还会教给他们动手技能。


他们的课余活动非常丰富:玩乐队,参加运动队,加入童子军……各种活动应有尽有,丰富多彩。



儿童乐队The Mini Band(8-11岁)



德国是全球强国之一,从德裔获诺贝尔奖人数占了总得奖人数的一半这件事,足以说明他们重视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样才造就了许多科学家。


我们现在流行的教育模式——普鲁士教育发源于德国,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又如何对待幼儿教育的呢?


国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 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 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 

  • 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早期教育的后果是什么?


从许多孩子参加早教的反馈来看,早教不仅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换来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


正如我们在前文提到的一样,科学家、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趋势专家们一致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方式会提高长期的成绩。


实际上,孩子过早蒙受沉重的学习压力,可能会阻碍情感及认知方面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压力,甚至使得孩子对学习方面的东西完全失去兴趣,也失去了探求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扼杀孩子的求知欲)


这种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只会培养出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人,他们是追随者,而不是创造者。


在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哪种人才呢?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人。




如果我们对未来趋势、孩子成长及大脑发展趋势没有深刻的认识,逼着孩子过早接受他们不喜欢的教育,换来的是孩子的不快乐,造就的是孩子没有竞争力的未来,那么这究竟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害了孩子呢?



该培养什么?


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如果再来写回忆录,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可能会有一致的答案:从某年的九月一号开始,我快乐的童年就不再有了,甚至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已经进入到角斗场,成为大人们竞争的棋子:“我孩子上的是史家胡同,你孩子上的是实验二小。”


我们不希望孩子有这样的人生开端吧?


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只有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能帮助Ta成就丰富的人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放弃孩子学前教育。


具体来说,不论在校内或家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孩子们从小学习的兴趣和自然阅读的习惯,发掘自身的潜能,而非过度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只专注于学校读书和应考。


在孩子幼年时,须着重发挥学习主动性和乐趣,诱发创造和创新、积极思维的能力,重实践和吸收新技能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应该真正帮助他们发展,而不是成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储藏室。既然早上学并没有带来优势,那么正确引导孩子玩耍才是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堆积木、画画、创作想象的世界,在脑瓜里想这些事,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等等。


今日反思:为什么中外知名的教育学家、教育工作者、科学家、趋势专家、创新学者、企业家均对早期教育持反对态度,而我们的家长还如此的痴迷呢?


主播Julie:留法七年小囡囡,外企白领一枚,爱美食,爱旅行,爱一切美好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