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之前,小日子过得是潇潇洒洒,想干啥就干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而当小朋友出生之后,一切的画风都变了…
走哪儿都要吊着个小调皮、洗衣服时要跟着、做卫生时要跟着、甚至连上个厕所洗个澡也…
这些都还是在可控制的范围内,最可怕的应该是即将出门的时候,“爸爸/妈妈别走……呜呜……哇哇哇哇……。”前一刻还笑靥如花的小天使,转头就泪眼汪汪的盯着你,还能自带苦情效果,让你不自觉的脑补出一首《爱我别走》……
这样的情景相信小宝宝妈妈们应该不会陌生吧?
这就是宝宝到三岁要经历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年幼儿童因为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首先我们要知道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去接触陌生的人和事物,会让孩子心理产生恐惧和失落;
家庭的因素:
家长的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分离焦虑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父母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等,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独立一些,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更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
自身经验与个性:
研究证明,与家长有分离经验的孩子比较容易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融入爸妈不在身边的生活。
有很多妈妈就说,分离焦虑不就是宝宝要经过的一个阶段吗?哭哭闹闹一段时间,自然而然就过去了。小编只想说,那是你不知道分离焦虑症的危害。
宝宝的第一个分离焦虑是一岁半到两岁。妈妈去上班的时候,这段时间的分离焦虑如果没有处理好。那以后宝宝会对妈妈有明显的远离。对妈妈也会没有之前的亲近感,会影响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亲子关系。
宝宝的第二个分离焦虑是三岁左右。宝宝在进入幼儿园时的分离焦虑,这段时间的分离焦虑没有处理好。会对孩子身体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饮食、消化、睡眠及免疫力等方面,因此很多孩子进入幼儿园一周左右会生病。
不管任何一段时间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上的影响都应该引起重视。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我们知道了孩子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与分离焦虑的危害后。孩子在分离时刻产生剧烈的抵抗情绪时,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
1
创建简短的告别仪式
即使你不得不像个棒球运动员那样做出一流的手部动作,你也要学会在离开前三次亲吻你的宝宝,或是离开时给他一条特别的毯子或玩具,让整个告别过程简短而温馨。你若多做逗留,过渡时间也会延长,焦虑感也会持续。
2
自然的告别,相互约定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里,林志颖的儿子Kimi要离开爸爸和小伙伴一起去执行任务时,酷酷的小男生瞬间就变成了爱哭鬼,眼泪止不住地留下来。林志颖没有批评责怪Kimi,也没有强制和孩子分离,而是一次次蹲下身子拥抱他,安慰他,甚至不惜违反游戏规则几次陪着Kimi执行任务。在爸爸的陪伴和引导下,Kimi终于能离开爸爸,勇敢地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执行任务了。
当孩子出现坏情绪时,父母更应该做的是,心平气和地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多安慰孩子,引导孩子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有时候,孩子适度地发脾气,也是对分离焦虑的一种宣泄。
分离要有仪式感当父母要离开时,一定要跟孩子做好分离,这个时候仪式化的分离步骤很重要。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听不懂,父母要离开时,要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并尽量说到做到。若无法按时回来,需要打电话告知孩子。
3
遵守承诺
在你承诺的时间内回到宝宝身边,建立给宝宝信任感。小宝宝还不能理解3点还是5点,你可以说下午睡醒后,或者晚餐之前。
4
信守承诺
如果你能信守你回家的承诺,你的孩子也会渐渐对妈妈不在身边的自己充满信心,并建立对你的信任,变得独立。
5
坚持原则
如果在分离焦虑的过程中,孩子用哭闹的方式对父母,这个时候爸妈必须坚持原则,要他继续坚持下去,但是在妈妈在家的时间,允许他回来腻在爸妈的身边。
6
提前适应分离焦虑
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努力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很好地处理分离焦虑的关键。当宝宝有不让爸爸妈妈去上班,不好好吃饭,大喊大叫等坏情绪时,父母也会比较愤怒,容易冲孩子发火。其实,用发火、呵斥等粗暴方式对待孩子,对事情的解决没有一点好处。父母更应该做的是,在宝宝还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的时候让宝宝逐步认知分离焦虑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