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这个村,真没这个店!



这八分闲田是别家的,紧挨着大圣的苹果园,早些年,夏末秋罢,秸秆焚烧严重,父亲怕野火随风,误烧果树,就租了下来,种了三年粮食,就撂在那里为果园通风采光。

兴致来时,父亲点几窝甜瓜,母亲种几簇黄豆,家里称其为闲地。闲地里野草任性是长着,围栏之后,没有惊扰,俨然成了野鸡、野兔的天堂。冬来草衰,它们也不知藏匿到哪里去了。

闲地的另一头堤坎上是一片自生的洋姜,春夏葳蕤,深秋绚烂,临冬萧然,年复一年,岁月不改。


身边有几个朋友,或喜欢洋姜的脆爽,或懂得洋姜的药膳,起初要求大圣帮着挖些,不曾想挖着挖着,成了一种冬日的习惯。

谷哥,邻居王哥老乡,军人出身,专业后在地方安全工作,长大圣十几岁,算是忘年之交。他为人谦逊和蔼,每每晚饭之余,散步过来,与王哥、大圣,简杯陋茶,小坐小侃人生听闻,月升人静后各自散去。

谷哥体态偏胖,三脂偏高,听闻洋姜可降三高,大圣会每年挖些洋姜送他,重要的是谷哥也很喜欢大圣送去的洋姜。


挖洋姜时,铁锨只是个辅助工具,用铁锨从旁边开槽,看见洋姜后,剩下的就靠手刨,因为铁锨会把大姜挖断,手却是最灵巧的工具。

洋姜整齐的排在土里,紧紧的挨着,甚至抱在一起,顺着排列的方向,用手拿出就是,松散的地方,土也不沾,只是身缝里夹一点,以示出土标志。

冬天挖过的地方,腾出了更多的生长空间,来年会结的越繁越大,没挖过的地方,就会在芊芊密枝下结些许小果。


个把时辰,挖了快四十斤,回城后分给邻里,谷哥也乐呵呵的对我说:辛苦了,兄弟!剩余的一部分快递给了和我不客气的果友。这种辛劳之后的分享是大圣最乐意的享受。还有几个说晚的果友,只能择日再挖些,给大家补上大圣的这份心意。


每冬回家,只要天气晴朗,时下村人都在忙着做手工挂面。一个村,一辈人,一个冬,一架面。时下村祖上有个规矩: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周边的村子只有连畔种地的马堪村个别人会挂,其他村没人会这门独门手艺。



挂面的工艺看似简单,实很复杂。他们在自家门口轻松挂出如瀑如丝的挂面时,路人都会暗自喊绝。

张家的手艺在村里算是响当当,算作老字号了。一门四兄弟,个个手艺了得,吃他家的面,提前预定还不一定接活,张家老大的老婆和我母亲是远表亲,大圣与兄长起初去订面,只说订面,人家说是没时间,挂不出来,后来表了关系,才答应先挂二百斤。


张老大说:挂面是个手工活,面要经过三揉三醒,和面、揉面、搓条、一醒;盘大条、二醒;盘小条、三醒,然后才能上架开挂。外边人看到我们挂面很简单,这才真是门外十分钟,家里三天功。

挂面的制成只有三种成分:面粉、水、盐。面粉要求是上等的小麦磨出的粉才能挂出好面,水和盐的比例更是绝密,水多则稀,挂不住,水少则稠,挂不开,盐即使挂面出彩的延展剂,又是挂面储存的保鲜剂,看似简单的工艺却在时下人手收里龙飞凤舞。

各项指标的参考最终由一个标尺评判,面架。面架的高度是确定的,上下各有两根平行的横木,横木上有眼,挂上架后,用竹竿张开,面的韧性随之延长,面撑的粗细匀否,全然有竹竿的力道决定,最后挂下来,放进低下的横眼,就刚刚好,如果挂不到眼,就说明麦子吃过亏,面粉不好。水果挂超了,说明盐是尺度没有把握好。


谷哥从军的驻地就在时下村旁,他能留在兴平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了爱情!嫂子是时下人,所有谷哥转业到了地方。

嫂子的舅爷姓来,少时是周至乡下一放牛娃,后来从军,经历过孟良崮、平型关等著名战役,最终为某海舰队副司令,住在首都。

去年夏天,谷哥和隔壁老王、大圣聊天,说:九〇年,他和嫂子一起去北京看舅爷,老人住在中南 海,老人听说老家来人了,忙让警卫请他们进去,去的时候礼物很简单,就是兴平的辣椒和时下村的挂面。老人嘘寒问暖着老家的老老少少,后来说带他去串串门子。

分了点挂面带上,从地下通道来到另一个老乡家里,进门一看,谷哥头上就冒汗了,连忙习惯性敬礼,。他舅爷介绍过谷哥后,把挂面放在桌上,习老连夸,兴平的时下挂面很有名气呀,忙令警卫员安排午饭就吃挂面。饭时,老人的碗不大,连吃两碗,再要时,齐心忙说:老爷子,咸!才作罢。

这是一段尘封二十多年记忆的开启,大圣的理解是:第一,经历战争年代的领导都很朴实,第二,思乡之情,以面带之。第三,时下挂面,名不虚传。


去预定那天,张老大在案板上搓着大条,媳妇在瓮里盘着搓好的条,等着醒面,院落里挂着已经上架挂好的面。在阳光的下,整齐而均匀,宜人喜人。

村里挂面的普遍是年过半百的夫妻档,年轻人都出去创世界了,手艺的传承和祖传的瓷缸是留给时下人的问号。在大机器轰鸣并倡导工业4.0时代,正是这些不懂IT,不会用智能手机且被时代淘汰的人,还在真真实实的靠自己的双手,靠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追求着幸福。

张老大说:两个人一天只能挂80斤面,忙忙碌碌的,只要有人来订面,我们都尽力挂。


张老大说的不是虚话,,整个村子的挂面户都很忙。冬日里,只要天气晴好,家家门口的架子上都是“白发三千丈”。
取面时,只拿到了180斤,张老大说侄子昨晚给省城一个朋友带,软磨硬泡了半个小时,他实在没辙给了20斤才打发走了侄子。



因为是手工制作,一整根挂面的两头比中间稍粗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面粉在阳光和风下自干时,水分蒸发,面都向外围靠拢,从而收出一个中空的效果。

只叹大圣手机拍摄,不能清晰的拍出每根面的“心眼”



大圣冬日喜吃挂面,汤也调的简单,一根香菜,丁点葱花,加上陕西人都会炒炖肉臊子,一大勺农家醋,红红的油泼辣子必不可少,不放盐——手工挂面,有盐在先。


煮面时,漂几个菠菜进过,煮好面,捞进调制好的汤里,一碗酸辣筋香的挂面就了舌尖上的美味。

大圣的吃法是简餐,也有不嫌麻烦的吃法,熬制好的鸡汤货骨头汤,以醋提味,葱姜蒜苗香菜辅助,油泼辣子入味,点几滴香油更妙。

挂面由于中空易熟又耐煮,是体虚者首选的食材。兴平当地有个风俗,娘家看望“上炕”(生小孩)的闺女必带四样东西:醪糟(下奶)、挂面(好消化)红糖(补血)、鸡蛋(补营养)。

民俗很质朴,但每一样都选的很周到很用心。




时下挂面,过了这个村,还真找不到这个店。大圣这一纸文,只为那些坚守传统,传承物质文化的老人而来。


如果你喜欢和支持大圣对原生态农业的相关文章,请转发或关注右上方蓝字“陕西大圣农庄”,或扫二维码添加陕西大圣农庄唯一微信号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