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从分娩室出来时,你是否期许孩子未来的样子



至今还记得,5年前,当看到你被妇产科大夫从自己肚里开了10厘米口子,拽出来时候,我想哭的心情。

 

你一脸羊水夹杂着血,被拽出来时,还一直委屈地哭,好像被人扰了清梦,委屈得不行。

 

我想,你只要健康就好。

 

幼儿园入学时,还记得第一天入园,我来接你时,你脸上的无助委屈,我知道你不理解,为什么要分离。

 

你一脸的泪痕,猜想你这一天肯定是怎么也想不明白我不来接你的原因,哭了一遍又一遍。

 

我想,你只要适应就好。

 

到了中班,随着周围小朋友陆陆续续开始报兴趣班,我们的焦虑感也开始出现---你会不会因为不参加兴趣班,而被大家落下。我们问你想要报什么兴趣班。

 

你一脸茫然,我们试着按照对你的了解,报了舞蹈和画画。

 

我想,你只要有一个兴趣就好。

 

到了大班,随着周围小朋友都开始为了升小学做着努力,我们开始帮你张罗考试前的准备。


我们给你一道又一道的讲逻辑题,拿着图片让你想象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你一脸困容,但还是坚持着。

 

我想,你努力一下考上了就好。

 


对孩子的期望,我们总以为是很小很小。其实,每一次,对于孩子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只不过身处其中的我们,并未察觉。

 

我认识的一个妈妈C,她的孩子在学校里是人人羡慕的尖子生,喜欢阅读,看过300本书籍,喜欢写作,每次考试作文都是班上第一名。

 

总体而言,孩子在常人眼里,是个能干的孩子。按理说,C应该很满足了吧。但是,C却因为孩子害怕在人多的场合发言,而困扰不已。于是,她常常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

 

与此同时,C发现了孩子越来越多的缺点“不敢表达”、“创新性想法少”等。

 

我跟她说,别再逼着孩子了,孩子已经足够优秀了。

 

可是C却摇摇头,她并不觉得孩子有多优秀,在她看来,孩子还不够好,身上还有许多缺点,孩子只要愿意还可以变得更好。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孩子有了越来越多的期望?


我不知道。

 

但我却隐隐感觉到,当对孩子有了越来越多的期望时,我们可能放下了自己的人生课题。


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不都是源自于我们心中的理想自我吗?

 

《无声告白》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期望的故事。

 

玛丽琳一直崇尚女权主义,在求学路上严格要求自己。她一直期望自己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成为一个医生。


因为成绩优异,母亲对玛丽琳的未来感到充满信心。

 

她的人生大计从认识詹姆斯·李,一个拥有黑眼睛、黄皮肤的人开始,开始发生巨大反转。

 

婚前怀孕,让她不能继续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业。玛丽琳嫁给一个亚裔,让她的母亲失望透顶,与她断绝来往。

 

婚后,玛丽琳拥有两个孩子,但,她还是常常想要重新开始学业,却总被现实打脸。

 

她对于因为家庭而不能继续学业,而感到非常失望。她甚至想彻底摆脱家庭的羁绊,暂时“逃离”家庭,让自己安心完成自己的梦想。但第三个宝宝的降临了。

 

此时,玛丽琳感觉到要完成自己的理想,对于自己而已言,已经是无法完成的事;但对于二女儿莉迪亚而言,是充满希望的。

 

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到:


我们面对现实地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地妥协和谈判。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少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什么兴趣,似已疲惫不堪。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如果我们不再想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方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保持现状。


在我看来,玛丽琳选择了家庭之后,放弃继续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完成医学上的追求。可是,她却把这份未完成的“人生地图”交给了女儿莉迪亚。

 

这对孩子而言,太过于沉重了。

 

女儿莉迪亚,因为妈妈的那一次“逃离”,变得格外听话,她愿意“做到母亲吩咐的每一件事”。

 

母亲的过多关注和期望,让莉迪亚一直处于这个家庭的“宇宙中心”。也因为背负了母亲的毕生追求,她常常感到“无法拥有除了医生以外人生”。妈妈过高的期望,自己一路下滑的成绩,这两者的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她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家里只有哥哥内斯能够理解自己,而哥哥也在不久后,离开家里,去哈佛上大学,这让她近乎绝望。

 

书中最大的疑惑,也是贯穿始终的线索--莉迪亚突然死了。在小说的最后,死因被慢慢揭开:背负了父母重望的莉迪亚,叛逆、早恋,最后深夜独自出门,失足溺水身亡。

 


 


我不想抨击玛丽琳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多不妥当。但是,我却觉得,她不应该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理想,然后把这份理想压在女儿头上。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未来。


而且,生育其实不是女性自我发展的停止,即便是生育之后,玛丽琳她依然有机会去重新开始未完成的理想。


想起《wonder》影片中,奥吉妈妈完全不同的坚持:为了“不一样”的奥吉,暂时放弃了硕士学位,在家教他读书。在孩子能适应学校生活后,见缝插针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虽然,她的论文准备了近10年--从使用软盘的时代 跨越到 连打印店都不再使用它 的现在,但她仍然想要完成自己的追求。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期待这柄利剑,就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里,也插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上。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心爱的人为自己而改变。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被心爱的人要求着变成TA所希望的样子。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父母对我做出的职业选择而感到失望--放弃国企的稳当日子,选择民营企业的快节奏。他们无法感觉,按照他们意愿生活,对我来说,是种煎熬;他们也无法感觉,按照我的意愿生活,对我来说,是种挣脱。

 

我比任何时候都想让他们看到我此刻的表情从容笃定的表情,这种表情是在香港时,我在60岁交警伯伯脸上看到,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此刻在干什么,而这些不会因为他的年纪、周围炎热的天气而改变。

 

而此刻,我渐渐清晰地“看到”,未来女儿的样子一个不同于我的独立存在,脸上洋溢着幸福、从容,不因为她所从事的职业,她所处的环境而改变。



HeyMom养育研究所好文推荐


有一种焦虑,叫“别人家孩子都上辅导班了”

一个班里的学霸、学渣、听话的、不听话的,猜猜40年后谁最有钱?

当心你的表扬让孩子『输不起』


 

 

 


-NEVER END-


关于 “期望”,你有什么想说的

点击页面右下角的 “ 写留言 

告诉我们吧!


做父母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

HeyMom,让养育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