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成分说:生物活性成分

我们都知道母乳喂养对宝宝好,尤其是能提高宝宝免疫力,那到底是哪些成分在起作用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母乳中常见、同时也是配方奶无法仿制的部分——生物活性成分。


活细胞

母乳当中有各种活细胞,它们具备很强的活力,可以吞噬包裹入侵的病原体,分泌细胞因子,在胃肠道发挥免疫作用,母乳当中还有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成熟细胞,科学家们正在探索这些干细胞是不是可以用来治疗新生儿疾病。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

新生宝宝对呼吸道、消化道等病原体的抵抗力主要来源于乳汁当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它的功能非常强大,可以识别入侵到细胞里的病原体,然后清除它们,或者抢先把这些敌人的资源抢占,让它们没有能力进入身体,SIgA很神奇,胃酸消化不了它,酶分解不了它,它就这么到达肠道发挥作用,抵抗很多的细菌和病毒,例如轮状病毒、引起感冒的各种病毒等。大量研究也证实,母乳喂养的宝宝患中耳炎,新生儿败血症、过敏等疾病的发生率明显较低,也要功归于母乳中的大量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乳铁蛋白:

是乳清蛋白中的重要组分之一,铁饱和度低,有抑菌活性和免疫调节。乳铁蛋白肽是乳铁蛋白经胃蛋白酶水解后得到的具有抗菌能力的活性多肽。通过增加细菌的膜通透性,进而与铁离子结合,致使细菌失去生长所需的基本元素铁而失活,达到抑菌效果。近年来,有一些配方奶宣称加入了乳铁蛋白,并售出高价,但外源添加的乳铁蛋白是不是和乳汁中活性的乳铁蛋白达到同样的吸收和保护效应还很难说,母乳的保护是一个“团队”在作战,成分之间是互相促进和配合的,仅有一种成分,想要达到联合效应是比较困难的。


溶菌酶

当宝宝长大了,学会坐、学会爬,接触了更大的世界以后,会接触更多的病原体,这时候溶菌酶就成为母乳当中最重要的保护伞。溶菌酶在母乳中含量为牛奶的3000倍,而且最神奇的是,它在初乳中最高,慢慢浓度下降,但6个月后浓度又开始增加,哪怕是3岁以后,如果把乳汁放到显微镜下,也会发现乳汁周围的细菌还是没法生长。所以,宝宝吃的母乳越多,时间越长,保护越大。


低聚糖

母乳中有大量低聚糖,比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汁高10~100倍,它们也会识别病原体,阻止对人体的伤害。低聚糖还可以作为益生元,促使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生长。 低聚糖分解后可以提高肠道内渗透压,刺激肠蠕动,使肠道内容物吸取肠道内水分,结构变得松软,所以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偏稀,次数和水分多,偏酸味,与乳汁当中很多种成分都有关系。


益生菌

宝宝吸吮妈妈的时, 妈妈皮肤上的细菌随之进入宝宝的肠道,繁殖的过程中消耗氧气,为厌氧益生菌准备好生存环境,母乳中的益生菌到达宝宝的结肠后迅速繁殖,附着在肠黏膜上保护肠道不受有害菌的侵袭,增强免疫功能。许多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如B族维生素等是由益生菌在肠道内合成的。它们的存在还可以大大提高钙、铁、锌的吸收率。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母乳中的大量生物活性成分还包括:大于13种生长因子,68种细胞因子,415种活性细胞,大于200种寡聚糖,以及各种类型脂肪酸和大量淋巴细胞,还有很多未知的成分和作用,最近就有研究者提出乳汁可以杀死40多种癌细胞。科学研究的成果不是为我们提供选择母乳喂养的支持依据,而是在向我们展示人类选择母乳喂养的神奇!


5.20,一个忙着表白的日子,也是全乳喂养日,让我们向每一位执着坚定选择母乳喂养的妈妈们致敬!

 

  

参考文献:

王玥菲,沈辉.我的母乳喂养书[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8: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