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抑郁症当叛逆!注意孩子这8个求救信号

导读: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不是精神病。它就像感冒,每个人都可能得,没有必要谈之色变。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每一位家长的关注。

近日,一名30多岁的女生,从小成绩好,一直希望通过努力得到家人的认可。但她父亲每次去喝喜酒,都说女儿掉价了,嫁不出去,自己的脸都被女儿丢尽了。导致女生患上严重抑郁症。本来通过治疗病情稳定,但因假期又被父亲逼婚,再次情绪问题爆发。

而教育部目前也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范围。然而,说起青少年抑郁症,大部分家长都是这几种不以为然的态度:

1、 孩子总有不开心的时候,说抑郁不至于吧!

2、 青春期有心事,不爱跟人交流,烦躁、不听话是正常的,熬过这段时期就好了!

3、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要什么给什么,就没有不满足的,怎么还会抑郁?

4、不愿意承认孩子有抑郁症,欺骗孩子也欺骗自己,说孩子小题大做

在医院的神经心理科门诊总能见到这一类的家长: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如拒绝上学、拒绝跟身边的人交流、对以往非常喜爱的事物提不起兴趣,甚至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当医生问家长孩子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异常,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并不清楚”,或者是“感觉一直都还好”,就“突然一下”不上学了。

虽然这也不能完全怪家长,家长往往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可能忽略了孩子的变化,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对于抑郁症缺乏足够的认知。

首先,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精神病。家长们不要谈之色变,把抑郁症当成洪水猛兽。一旦发现孩子有抑郁症状,就应该重视起来,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和自己因抑郁症被别人歧视,就硬说孩子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而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理解和陪伴。孩子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里都属于弱势的一方,因此他们的无助与害怕往往很难被发现。他们能够相信和依赖的也就只有父母,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和理解自己,他们的内心该有多苦闷!

第三,学校及社会应该公平对待有抑郁症的孩子,不要区别对待。抑郁症不是精神病,就像感冒,人人都可能得,毕竟谁都不能保证一辈子无忧无虑、没有烦恼。不要视有抑郁症的孩子为异类,这种歧视才是最伤人的。

抑郁症,属于情感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三大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快感缺失、兴趣减退。比如一段时间内常常发呆,不爱出门,对家人分享的趣事提不起兴趣,对以前的兴趣爱好不再热衷。

5、突然怎么也不愿意去学校,甚至离家出走;

很多时候家长往往难以正确区分孩子的行为是叛逆还是抑郁所致,其实方法很简单——判断孩子的行为到底是指向外部的,还是针对自己的。

“叛逆”更多的是一种指向外部的攻击,比如跟老师或者家长反着来——家长说要快点出门,孩子偏要在家里磨磨蹭蹭。它是通过冲破外界“束缚”,违反外在“规定”,来树立个人意志,表达个人想法。

而抑郁症更多的是一个指向内部的自我攻击,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怀疑。比如觉得自己学习不好,生活也管理不好,和同学也相处不来,认为自己做啥啥不行,导致长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其行为本质是将矛头对准自己。

最后,不论您的孩子是否有抑郁症,都不要说这些话来伤害孩子:

“你就是太娇气了,惯的!”

“都是孩子,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学习好,也开心,你怎么就要抑郁?”

“早知道你这么不争气,当初就不该把你生出来!”

最后这句话对孩子内心的伤害无异于一颗“原子弹”,会将孩子的心炸得满目疮痍,孩子开始认为父母不再爱自己,不愿养自己,自己的人生也失去了意义。

这些话父母很可能在与孩子的争吵过程或者焦急愤怒的时候脱口而出,往往还认为孩子不会太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也许过不了一两天就忘了。实际上,根据对多个青少年的采访,父母说过的这些话,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