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优妈
来源:教子有方(ID:jiaoziyoufang)
01
最近乐乐的妈妈对孩子的早教问题发愁。
今年乐乐2岁了,听身边的宝妈说,都给自己的孩子报了早教班。
开始乐妈对孩子的早教问题,并没有多少了解,听他们这么一说,当时就有点慌。
孩子打基础就这么2、3年的时间,错过了就错过了;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社交能力要趁早;
早教可以看到孩子的不足,越早下手越好;
不上早教班,就等于输在起跑线上啦
...
这样的观点,向乐妈砸过来,一时间,不免让乐妈有些后怕。
后来,乐妈又打听了宝妈们都在哪里跟孩子报了班,这一问之下更是犯了难。
不说早教班离家较远,接送是个问题,光是高额的费用就让工薪阶层的乐妈吃不消。
有心自己带孩子,但是说到教育上自己的经验又不足,怕自己教育不好,真的是进退两难。
难道,不参加早教班,孩子就一定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02
关于早教的误区
对于早教,优妈的态度一直都是,有且必要。
根据脑神经学科的理论,在3岁以前,孩子的脑神经网络还在发育中,此时通过适当的刺激(学习、体验、活动等),
可以促进突触(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重要部位)的发展和神经通道的建立,突触和神经通道越多,越能让人脑进行复杂的功能。
而在3岁后,未被强化的突触就会被删除。
所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在体验和探索中,培养学习能力和自我认知,是能促进以后的学习发展的。
但是对于是否要让孩子上早教班,很多父母却容易陷入这样2个误区:
误区一:
不去上早教班,
孩子就废了
知乎上的一条提问,到底孩子要不要上早教班?答者各抒己见。有说一定要送孩子去早教班的,也有说早教没有什么用的。这些评论都有些偏激。
有一种比较客观的观点认为,要不要上,要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本身的情况而定。没必要非得折腾自己、折磨孩子。
通常来讲,以下3种情况的孩子,不是不上早教班,孩子就废了,而是上了早教班,孩子才真的废了。
体质不佳的孩子
有的小孩属于易感体质,2岁左右又是孩子抵抗力特别弱的时期。
对于这个年龄的易感体质儿童来说,容易被传染生病,不宜过早参加集体活动。
孩子3岁后,抵抗能力强了再参加集体性活动更适宜。
攻击性强的孩子
有些特殊儿童,容易发生攻击行为,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在自控能力很差的情况下,需要一对一的引导。
还有些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一对一的学习效果比集体活动好。
当然,如果目的是为了交往,另当别论。
情绪依恋严重
当孩子对家人特别黏,家长会希望通过早教活动让孩子改变这种情况。
但我们也看到,有的孩子不仅没有改善这种情况,反而造成对家长的依恋感更强。
这是因为这部分孩子年龄尚幼,之前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依恋感很强,突然地分离,哪怕是极为短暂的,也会造成孩子的极度不适与恐惧。
有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带孩子去体验一次,看看孩子能不能坐得住就知道了。
误区二:
早教班就是早教课,
是让孩子学知识的
首先问各位爸爸妈妈一个问题:你认为的早教班是让孩子学什么?
提高智力?
要知道不管是脑容量还是智力,绝大多数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并且所有号称能提高婴儿智力的讲座和培训,或是开发右脑等,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数数写字?
学会从1~100,认识百来个汉字,还能背唐诗,看起来感觉棒棒哒。
但这只能形成短期优势,并不能保证以后孩子在课业上同样这么出类拔萃。
所以,不要把早教班想的太神乎其神了。早教班也就是进行早教的一种方法,脱离不了早教的框框。
再来回顾下早教的目的是什么:
给孩子适当的、丰富的刺激,促进他们大脑的认知发展。
而这刺激,针对的是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空间变化、语言发展,主要是通过运动、活动和游戏来达成。
03
不去早教班,
在家如何给孩子做早教?
今天分享的文章,重点不在于要不要上早教班,而在于日常生活中,正确陪伴孩子玩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可以试着这样做:
陪伴:放下手机,电脑,工作,多陪陪孩子。
对话:不是跟独角戏似的,就父母在说,要有对话和交流。
运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尝试各种活动,爬、滚等。很多身体活动的技能,不去尝试,永远也学不会。
交际:要常带着孩子跟同龄人一起玩耍。脑神经科学家说,对于两岁半到三岁左右的孩子,最好的玩具就是同龄的孩子。
可能他们还不明白什么是交际,但至少在懵懂中可以尝试如何与同龄人玩耍,也避免孩子因少与人接触而变得内向、不敢表达自己。
探索:不妨准备一个独立的小空间,里面备有各种各样的玩具、书籍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独自去探索,在探索环境中学习。
阅读:可能他们并不明白你传达的故事或词汇意义,但是他们也能通过阅读的体验而有所反应。而且,愉快的阅读体验,也能对养成阅读习惯有启蒙作用。
优妈最近正在寻找母婴早教类的图书,也可以关注“亲子优选会员商城”,优妈会在第一时间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