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喂养的几个小问答

(旧文重发)综合了几个关于儿童喂养的问答,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认真看看。

1

小宝宝要不要喂水?


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无需给婴儿添加水、果汁等液体和固体食物。


这个月龄段,小宝宝胃的容积比较小,喂水及其他液体或固体食物容易减少婴儿的母乳摄入,进而影响母亲乳汁分泌。


从6月龄起,在合理添加其它食物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2

2、有没下奶汤推荐?


①按需哺乳:3月龄内婴儿应频繁吸吮,每日不少于8次,可使母亲得到足够的刺激,促进乳汁分泌。

②排空:吸吮产生的“反射” 可使婴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乳汁;每次哺乳时应强调喂空一侧,再喂另一侧,下次哺乳则从未喂空的一侧开始。

③按摩:哺乳前热敷,从外侧边缘向乳晕方向轻拍或按摩,有促进血液循环、感觉神经的传导和泌乳作用。

④乳母生活安排:乳母身心愉快、充足睡眠、合理营养(需额外增加能量500 千卡/日),可促进泌乳。


我认为,以上4点就是最好的下奶汤配方了。

3

“背奶妈妈”怎么保存母乳?


母亲外出或母乳过多时,可将母乳挤出存放至干净的容器或特备的“乳袋”,写上储存的开始日期和截止日期,妥善保存在冰箱或冰包中,母乳食用前用温水加热至40℃左右即可喂哺。


不同温度下母乳储存时间:室温(25℃)最长储存4小时,冷藏(4℃)最长储存48小时,冷冻(-20℃)最长储存3个月。

4

如何添加辅食?


建议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不早于4月龄)。此时婴儿每次摄入奶量稳定,约180毫升/次,生长发育良好,提示婴儿已具备接受其它食物的消化能力。


儿童营养需求包括营养素、营养行为和营养环境三个方面,婴幼儿喂养过程的液体食物喂养阶段、泥糊状食物引入阶段和固体食物进食阶段中,不仅要考虑营养素摄入,也应考虑喂养或进食行为,以及饮食环境,使婴幼儿在获得充足和均衡的营养素摄入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需要注意的是,婴儿期若断离母乳,仍需维持婴儿总奶量800 毫升/日左右可在进食后再饮奶,但引入的食物不应影响总奶量;食物清淡,无盐,少糖、油;不食用蜂蜜水或糖水,尽量不喝果汁。


添加辅食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6-7月龄):

主要目的是训练婴儿的味觉,尝试食物的味道。首先选择能满足生长需要、易于吸收、不易产生过敏的谷类食物,最好为强化铁的米粉,米粉可用奶液调配;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茎类蔬菜、水果。刚开始的几天可以是比较稀的糊状辅食,然后慢慢增加稠度,最后进展为夹杂有少量细软小疙瘩的糊状辅食。也可以开始尝试蔬菜泥(瓜类、根茎类、豆荚类)1~2勺,然后尝试水果泥1~2勺,每日2次。用勺喂养,可促进口腔动作协调,帮助训练吞咽功能。


引入的食物应由少到多,首先喂给婴儿少量强化铁的米粉,由1~2勺到数勺,直至一餐;引入食物应由一种到多种,婴儿接受一种新食物一般需尝试8~10次,约3~5日,至婴儿习惯该种口味后再换另一种,以刺激味觉的发育。单一食物逐次引入的方法可帮助及时了解婴儿是否出现食物过敏及确定过敏源。


2)第二阶段(7~9月龄):

学习咀嚼。从泥糊状食物过渡到碎末状食物可帮助学习咀嚼,并可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可坐在一高椅子上与成人共进餐,开始学习用手自我喂食。让婴儿手拿“条状”或“指状”食物,学习咀嚼。既可增加婴儿进食的兴趣,有助于锻炼咀嚼肌帮助未来的语言发育,又有利于促进手眼协调和培养儿童独立进食能力。


婴儿刚开始接触粘稠或带有颗粒的食物时,可能出现“顶出食物”的动作,这并不是婴儿不喜欢食物的表现,是从液体食物喂养阶段过渡到泥糊状食物引入阶段的正常现象,家长们无需惊慌。


引入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等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每日碎菜25~50克,水果20~30克。也可添加肉泥、肝泥、动物血等动物性食品。开始添加蛋黄,每日自1/4个逐渐增加至1个。


3)第三阶段(10-12月龄):

学习自己用勺进食,用杯子喝奶,每日和成人同桌进餐1~2次。

可添加软饭或面食,每日约50~75克。每日碎菜50~100克,水果50克。添加动物肝脏、动物血、鱼虾、鸡鸭肉、红肉(猪肉、牛肉、羊肉等),每日25~50克。1个鸡蛋。


4)第四阶段(1岁以上):

融入正常的家庭饮食。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婴儿进食的食物质地和种类逐渐接近成人食物,进食技能亦逐渐成熟。这个阶段的饮食以少量多餐为主,需要注意的是,这阶段仍需高度警惕,防止婴儿进食时产生窒息的危险。


家长们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家庭的饮食习惯,建立自己的科学喂养模式。


如何关注:

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冯思莹医生>

或直接点击标题下蓝色小字。

或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