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3点半”现象成为关注的焦点。
上,记者问教育部长:“孩子下午3点半就放学,家长无法接送,家里没人管,怎么办?”
教育部长回答说,会鼓励学校开展各种课后服务。比如上海中小学校后服务要做到100%全覆盖3点半到5点,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效益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规定,3点到5点是课后服务的时间,开展课外活动,同时每位学生每年补助700-900元。
之后,我读了好几篇讨论“3点半”现象的思辨文章,执笔者洋洋洒洒、纵论中外,点评者言辞犀利、字字珠玑,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
要对政策进行解读和剖析,我自认眼界和格局都不够。但作为减负政策直接受影响者,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首先,作为小老百姓,对减负政策我既不会摇旗助威、也不会振臂疾呼,我可以做的就是理解、接纳和顺应,“加负”时代都过来了,还担心“减负”阶段吗?就像我常跟孩子说的:“你无法选择老师,不可能让老师适应你,但可以改变自己,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在中国求学,就必须学会适应应试教育、适应超前教育、适应减负政策。
应该说,对于“3点半”政策来说,我个人是接受和认可的。因为我家“接送上下学”这条硬指标没有问题,在此非常感谢我岳父岳母,长期风雨无阻接送,确保娃平安上下学。没有这条硬指标,我也会焦虑和恐慌,下面要说的三点半后的计划也将无从谈起。
把娃接到家大约下午4点,我下班到家是6点。4点到6点这两个小时没有爸妈和老师的管控,娃可以做些什么?怎么去监督和管理?
作业不做完,其他都免谈
户外活动也好、课外培训也好、兴趣爱好也好,都必须在学校作业完成的前提下才能开展。娃4点钟回到家,首要工作就是先把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
有爸妈曾经和我讨论过,趁着太阳还没落山,让孩子先在户外玩一会儿,晚饭后再开始做作业。我的回答是不建议这样做。
先学后玩和先玩后学,看似只是时间上的调换,其实差别很大。因为玩可以作为学的动力,而学不会成为玩的原因。而学习、做作业是学生的本分,养成及时、迅速完成作业的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反之,一切拖延症都是从作业拖拉开始的。
娃在一年级时有严重的作业拖拉问题,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可参见《决战拖延症》),现在娃已经养成了回家抓紧完成作业的习惯,即使爸妈不在身边。好在现在作业比原来少多了,大部分都在学校已完成。
两者选其一,阳光和玩伴
对孩子来说,除了作业,其次重要的就是户外活动。只要完成了作业,就可以出去玩,是我对娃的承诺。春秋季节,4点多时,户外阳光还不错,夕阳无限好,只是没玩伴。
退而求其次,只能晚饭后由我带着娃出去遛一圈,能碰到一些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屁孩儿,虽然没有阳光,但总算有个玩伴(参见《小伙伴,你是在补课还是在补课途中?》)。
时间自己管,兴趣加习惯
作业完成后到晚饭前的时间就完全由娃自由支配。通常,他会打开小音箱听听英语故事。听英语故事是几年下来养成的习惯,同时,老外的有声书的确有趣好玩。如果都听完了,没新的内容了,娃就会嚷嚷;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找资源、把娃的耳朵喂得饱饱的。
其次,娃会做的事情是阅读。一方面是因为阅读已经养成了习惯,另一方面每读完一本书我会有适当奖励(谨慎采用,因娃而异)。
第三,就是画画,而且瘾很大。因为比较费时间、同时可能影响视力,所以我基本采取“不报班、不支持、不打压”的“三不”政策,同时通过纸张限量供应来控制娃画画的时间。
第四,就是折啊、捏啊、搭啊……各种倒腾,都是娃兴趣所在的玩意儿。
规定动作靠习惯,自选动作凭兴趣
所以,4点到6点这段娃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是由习惯和兴趣这两大因素在驱动和支配着。如,做作业、听英语这种是由习惯驱使的,而画画、搭积木这些是由兴趣主导的。这两大驱动力能让娃在家太太平平,而我在单位也能放心工作,不用在家里装摄像头,也不需要岳父岳母替我刺探军情,安心享受“减负”带来的红利。
所以,你让孩子做规定的事情,靠的是习惯;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凭的是兴趣。
习惯是一种通过不断重复固化的行为模式。21天的坚持,可以初步养成一个习惯;90天的重复,可能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在孩子习惯形成的初期,爸妈要多花一些心思,用制度来改变坏习惯,用表扬来固化好习惯;一旦好习惯养成后,爸妈就可以省心了。
就像我在公众号写文章,最初也颇感压力,但是日积月累地笔耕形成了习惯,不写反而倒不习惯了。同样,对孩子来说,听英语、阅读、写日记这些,都可以让孩子逐步形成习惯。
时间留空隙,不要全塞满
有些爸妈会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全部安排好,排满各种规定动作,这种做法我不赞同。
国外教育学者指出,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计划性活动,孩子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如果孩子要在天性上发展,那么他们每天需要一些安静的时间,去处理当天发生的事情,化解矛盾并反省“我是谁”(《如何发现孩子:实践蒙台梭利解放天性的趣味游戏》)。
总体来说,我个人对“三点半”以及相关减负政策还是支持和赞同的。早放学、少作业,少一些在校时间,就多一些亲子教育的时间。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教学适合在学校开展,另一些则更适合用亲子教育的方式在家庭中进行。而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孩子的行为习惯、技能型的能力、情商教育等更多地需要在家庭中训练和养成,某种程度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学校教学(参见《牛爸牛妈也做不了这些事:浅谈家庭早教和学校教育的分界线》)。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3点半前交给学校,6点后留给爸妈,3点半到6点交给习惯和兴趣。
超爸往期文章(点击即可查阅):
听说读写、依序而行
大龄启蒙、不急不躁
单语爸妈、双语牛娃
中文英文,孰后孰先
纠与不纠,爸妈犯愁
外语不好,单词不够
英音美音,越选越晕
解密英语分级读物
亲子英语早教五大神器
大话绘本
亲子英语对话
英语亲子游戏
早教中的重复法则
无限资源,有限选用
英文动画应该这样看
自然拼读:入门篇 教材篇 实践篇
英语朗读入门 实战 精读vs泛读
初窥章节书1 2 3
不清楚这6点就不要报网上外教课
绘本打印基础视频教程
建渠篇:开启孩子对故事书好感
蓄水篇:为啥识字多反而阅读差
终结篇:指读朗读和默读哪种好
牛娃爸妈必备八大能力
鸡年话“鸡血”
疯狂的比较
是“早快严”,还是“晚慢松”
拯救迷失在拉什莫尔山的儿子
家有脾娃
决战拖延症
大预习原理
科学启蒙总教材
家庭实验集锦
生物科普早教:昆虫 植物 动物 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