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通常我们认为,孩子的生活中应当充满奖罚,例如教室的墙壁上该是贴满各种装饰和各种奖励的小红花。老师认为今天哪些小朋友表现好了,会得到一朵小红花,哪位小朋友某项活动赢了,会得到一个奖励。认为这样才能让表现好的孩子下次继续保持,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下一次会努力追赶。
如果我们用心感受一下这样的奖励方式下孩子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态,我们可能就会思考是不是还要采用这样的方式?
关于奖励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有位老人家门口有一片草地,老人非常喜欢安静地在草地上享受阳光。可是从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开始来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不胜其扰。老人知道,越是赶这些孩子走,他们越会过来玩。怎么办呢? 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这些小孩子说“小朋友们,很高兴你们来陪我。明天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一人5块钱!”这群小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来了。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的经济出了点困难,只能给你们每人3块钱了。”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1块钱了。”孩子们说“1块钱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这些孩子,本来非常喜欢在草地上玩,没有钱也玩的很开心。后来老爷爷“用心“给予他们物质激励后,孩子们的乐趣从玩耍本身转到了物质的占有。当物质逐渐减少,孩子们做这件事的意愿逐渐降低。
这里有个很矛盾的现象:为什么一开始没有钱孩子们玩的非常开心,而最后仍然有奖励,孩子们却不愿意做了呢?
原因就是孩子们的乐趣从最初的玩耍中发自内心的快乐被物质的占有所取代,内在的天然动力被外在的物质所削减。
在蒙氏环境中,是不主张给予孩子物质奖励或惩罚的。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如果总是使用奖励或奖惩的方法,这样的孩子除了不主动以外,也会缺乏自信,做事会害怕,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不对,奖励和惩罚已经让他们畏首畏尾,就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创新。
02
蒙特梭利说:“奖赏与惩罚在精神上是奴役别人所用的工具,它们只会诱使儿童勉强去做非自然的努力,因此,这些行为只会妨碍孩子们的自然发展,教育人是不应该使人屈服于压力的。”
03
“在出生的最初几年,儿童就通过吸收性心智开始拥有种种个体的特质,而且它们都是无意识地。有益的环境也有益于开展教育。这段时期就是人类最不知疲倦学习的年龄,就像从食物中吸收赖以生存的营养一样孜孜不倦地吸收知识。”
孩子天生渴望学习、不知疲倦地学习。他们被新鲜事物吸引,就像新大陆的探索者一样。他们天生想去发现生活,尝试、实验、再尝试……这样就会让他们热情高涨。他们不知疲倦,精力充沛、快乐地学习。
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是生命里的召唤,如果用物质来奖励,时间久了,会使孩子的兴趣从学习本身的乐趣转为对外在物质的兴趣,进而削弱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因此在蒙氏中,是没有物质奖励的,我们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准备好的环境来响应孩子生命里学习的召唤。这种自发的学习,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帮助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04
描述事实,表扬具体的内容
描述事实,如:”今天另一个小朋友摔跤了你很快就把她扶了起来,老师有时间可以去帮助其他的小朋友,谢谢你”;而赞美的话就会说“你今天真棒”。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描述孩子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帮助,而后者是赞美,是对孩子本人的评价。如果经常这么赞美孩子,会造成孩子做事情是为了得到表扬,目的性会很强。如果经常是“你真棒”这种标签式的赞美,孩子会认可这个评价,如果有哪件事失败,比如苹果自己不会切,就是对这个评价的否定,孩子会看成是对本人的否定,会很有挫败感。如果平时是对事情的肯定,那么即使某件事没有做好,孩子也只是认为自己不擅长而已,不会对本人否定。
表扬孩子的努力、认真、会分享等后天可以改变的因素,而不是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
这种表扬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归因。如孩子完成一幅作品,夸孩子聪明,孩子会归因于自己聪明,而忽视努力和认真。一旦没有做好,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样的结果,因为聪明这种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挫败感就会非常的强烈。反过来,如果孩子知道只是因为自己不够认真和努力,那么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结果的。
表扬孩子的进步,而不是跟其他人比
比如表扬孩子昨天数到10,今年能数到20。如果总是和别人比,总有比自己做的更好的,孩子就没有了成功的愉悦感,时间长了,就没有信心和欲望继续努力。而跟自己比,可以帮助孩子将眼光更多的放在自己的内在,今天比昨天好,孩子不断体验着进步的愉悦,也会对于事情有可控感,才会有信心继续努力。
▼ ▼ ▼
这些表扬方式同样适用于家庭中和孩子沟通,若要将他们简短总结,可以引用蒙特梭利女士的三段话:
表扬努力,而不是聪明。
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
表扬成长,而不是表现。
05
说到蒙氏教室里的无惩罚,不能脱离蒙氏的自由与纪律理论。
人们都很希望孩子能听话,守纪律,否则就想要对他们进行惩罚了。有没有办法可以让孩子主动遵守纪律呢?
纪律:蒙特梭利方法中的纪律和传统课堂里遵守纪律截然不同。蒙特梭利强调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你就会有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为纪律。
自由:当孩子有了自由,他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地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从内心的自我约束产生的纪律呢?
上图为蒙特梭利建华中心蒙氏教室
在蒙特梭利环境里有三个大规则,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
在违反这三大规则的情况下孩子的行为是会被严格禁止的,这个禁止不是靠惩罚,而是重复的提醒孩子,在多次重复提醒后仍然违反,他将被取消做这个工作的自由,坐在观察椅上安静地观察其它孩子的工作。
比如说在教室里,一个孩子无端打扰另外一个专心工作的孩子,这时老师会将这个孩子带离开,对他说:“来,老师带你去做另外一个工作”,让孩子投入到一个有趣的工作的方式转移孩子的不当行为,反复几次,这个孩子逐渐体验到——这样做老师总是将我带离,不可以打扰别人的概念就形成了。蒙氏采用的是混龄教学,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室中大部分孩子已经知道并能遵守规则,新生来到班级已经是一个建立了规则的环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某个孩子违反了规则,还未到老师去干预的时候,被打扰的孩子自己会告诉对方:“请你离开,这是我的工作,请你去做别的工作”。这就是蒙氏环境对人的塑造。
在蒙氏教育中,智力的发展不是放在首位的,人格的发展才是第一位。人格正常了,智力发展也就正常了。
在给予孩子自由的过程中,照料者要与自己的传统观念作斗争,克制自己的言行。当孩子在自由和纪律中形成了习惯,也就形成了他一辈子的性格。靠惩罚和所谓的“教”育,只能使孩子惧怕你的“权威”,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孩子得到的这种成人发自内心对自己的尊重,那么他的自由就是快乐地自由,纪律就是快乐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