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玩游戏,如何找到孩子真正可培养的兴趣?

  玩游戏--孩子在家最大的兴趣。这是大部分家长的感慨吧?

     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变差,做事要以玩游戏作为交换,学习必须威逼利诱,没有一点动力,这就是孩子的常态吧?

    作为家长的你也知道,要改变孩子,需要找到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的注意力从游戏上转移出来。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孩子的兴趣就是玩游戏,这又该怎么办呢?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游戏


很多家长或许都会有这样的困惑,也知道可以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做出调整,但是孩子的兴趣看起来就是玩游戏呀看动画片呀,怎么入手?怎么培养?


其实“孩子的兴趣是玩游戏”只是表象,首先我们需要找到的是孩子喜欢玩游戏的根本原因。

1

新信息吸引 & 群体需求


孩子之所以会玩游戏,一是因为周围的伙伴都在玩,他在群体的带动下也开始玩。换一步说,他如果没有玩游戏,或许也不能很好地融入这个群体。


二是因为孩子没有接触到新的事物,没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吸引他的注意力。

 

为了和班里的小伙伴有共同语言,所以开始玩游戏;生活中除了学习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事情,所以开始玩游戏;等等。

 

事实上,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孩子喜欢的不是玩游戏,而是新奇有趣的玩意儿,是让自己放松的体验,是可以与小伙伴们更快更好的融入。

2

成就感 & 存在感


往深了挖,“电子游戏”或许是孩子精神的一个寄托。


比如“我的世界”这类创造、建设性游戏,在游戏中孩子是主导者,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等等,有很大的自主权;


而“王者荣耀”类竞技性游戏,一方面给了孩子不一样的感官刺激,游戏中的人物身份,也让孩子有了不一样的角色体验;


另一方面,组团中队友之间的交流、配合等,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群体环境,“神队友、坑队友”各种摩擦各种交流,满足了孩子广交友的需求。


而组团打野(打架打怪找装备)的成功,也会让孩子有真实的成就感或者存在感。

 

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可以摒弃“孩子的兴趣就是玩游戏”这个观点了。


▌如何跳出玩游戏,找到孩子真正可培养的兴趣?


事实上,很多家长也不是找不到孩子真正的兴趣,而是如何让孩子的兴趣从玩游戏上转移出来。


找到孩子新的、真正的兴趣来代替游戏是一个方法,但最根本的是满足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没有新信息的介入、没有一个正能量好玩的群体环境、没有渠道获得成就感等。

 

我们曾不止一次提过孩子成长所需的五大营养。


“生理、精神、群体生活、被尊重、自我实现”五个需求、五个成长所需的营养。

 

1

新信息介入 & 满足孩子“玩”的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每个家长也都会满足孩子基本的衣食住行。


但必须提出的是,“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生理需求的一部分,这一点很多家长都满足不了。


家长需要做的是在平时多给孩子创造“玩”的机会,多多体验新鲜有趣的事情,给予孩子新信息的介入,让孩子真正转移注意力。


2

 创设环境 & 满足孩子群体生活需求


再者,“我的世界”“王者荣耀”等游戏,给了孩子一个虚拟的社交群体,也实现了孩子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对于孩子来说,“群体生活”需要家长来创造,比如多带孩子和小伙伴们参加一些活动,一起体验不同的事情,也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相处之间的摩擦等等,而不是让孩子的群体限于班级中、群体生活限于班级中的学习交流等。

 

3

尊重生命 & 给孩子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而很多孩子的“自我实现”则缺乏机会。学校、老师、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成绩好”“懂事”(无论承不承认,多数家长的表现都显示出了对孩子的这两个期望)。


会替孩子做决定,也依然会有包办代替的,甚至常常直接/强势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这自然会让不被尊重的孩子十分郁闷,转而在其他渠道寻求尊重。


而在此情况下,孩子表达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少,自我实现的机会自然也更少。


归根结底,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且完整的生命,而不是父母的“附加品”。尊重孩子,让孩子可以表达自己,可以自我实现,这样也才可以做到自我超越。

 


满足这些之后,再来找孩子的兴趣,就是他真正的兴趣了。因为他不需要刻意通过某件事寻找与同伴的共同语言,也不需要在游戏或者其他什么事上寻找存在感或成就感。


这个时候他的兴趣必然是可以让自己真正开心、愉悦的、给生活学习整天色彩的兴趣。

 

此时此刻,从这些兴趣入手,培养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观点来源于快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