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大小关系,需要用身体测量
对孩子来说,最初的大小感知来自于哪里?
用科学术语来说,叫刺激感官感知觉。
通俗一点,就是可以手摸、可以目测、可以钻进去爬爬看……
总之,就是用身体测量。
一块西瓜大,一只蚂蚁小;
一块糖少,一把糖多;
毛毛高、明明矮;
……
总之,孩子就是从感知觉开始,开启了关于比较的学习之旅。
因为孩子的探索接受方式是从视觉、触觉等感官开始的,所以,对物体特征的比较也都是从量开始,比如长短、大小、轻重、远近、薄厚等等。
第一题:量的比较
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几款适合在家庭里一起做的亲子游戏,帮助孩子轻松、有趣地学习比较概念。
我们可以带孩子走走宽窄不同的独木桥,问问孩子的不同感受。
比如说——窄的独木桥不容易走,容易掉下去。宽的独木桥走起来很轻松。这是用孩子身体去进行测量,而后将比较的结果以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
搜集大小不同的瓶子,拧下瓶盖后,分开打乱,一一排序、配对再拧上。帮助孩子学习比较中量的相对性。
为孩子提供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和棉花等不一样材质的东西,利用天平称重或者沉浮实验,比较轻重。
这是在某个相同条件下,对某个需要进行比较的变量更深层次的分析。体积相同时,仅仅通过目测,已经很难把握物体的轻重了。必须要借助触觉、生活经验或者测量工具来进行比较。
这些游戏都是对量进行比较,这也是学习比较的第一步。
第二题:多元比较
图画书推荐《一二三耶》
这是一个关于家族大团聚到海边度假的故事。孩子们先按年龄而后又按身高来分别排队。
比较和排序不可分割。这个故事中呈现的就是经典的比较排序活动。
排序中,既涉及到量,也涉及到数字,是多元标准之下的比较;而随着比较的依据和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第三题:数字的比较
图画书推荐《艾迪来猜龄》
故事的核心内容讲述的是如何猜出他人的年龄。在猜测的过程里,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数字排序的相对大小关系,更要明白奇偶数等概念。
比如说故事中有这么一个小片段,艾迪来猜测克拉拉的年龄。
先由艾迪来提问:“你小于10岁么?”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又接着问:“大于7岁么?”
又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艾迪说,“这么说来,你大于7岁,小于10岁,你的年龄是偶数么?”
克拉拉答道:“不是”!
然后艾迪就得到了想要的答案——那就是9岁。
这样的游戏我们也可以搬到家庭的亲子游戏中。
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猜猜手里的扑克牌是几?这样的活动既融洽了家庭气氛,又巩固了数学概念。
第四题:大于号和小于号
当孩子熟练掌握比较的内涵和概念之后,最后我们再为孩子出示大于小于号。
学前班的学习中,经常出现大于小于号。要分清这两个符号,有点困难。
但所幸这两个符号的存在,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使用。只要孩子知道开口的部分冲着较大的数,尖角的部分冲着较小的数,就可以了。
从孩子学习比较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抽象符号化的介入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用时最短的一个环节。
几乎所有关于比较的重头戏,都在量和数字的学习中。而这两个部分,一定要通过阅读和游戏,以更丰富、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一旦有了关于比较的思维和能力,抽象成符号化只是分分钟的事儿。
蒙台梭利早教中心
地址:海伦堡花园16座1101房
李老师15622135887,田老师18820121107
扫一扫微信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