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微信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
没孩子之前听过一句形容,六月的天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
当时不理解,有了孩子之后,只想拍着大腿拥抱作者,你咋能形容的这么贴切呢?
尤其是在吃糖、看电视、玩游戏、买玩具这等事情上。
一言不合,亲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上周末跟朋友相约带孩子们到公园去玩,她们娘俩足足迟到了40分钟。
妈蛋啊,要不是真朋友,我真的不会等啊。
到了之后,娘俩两张大驴脸一个比一个拉的长。
把孩子们赶进游乐场,细问才知道,又是玩游戏惹的祸。
且看她家的翻船现场:
出门之前我收拾卫生,给了娃20分钟的iPad时间。
但是时间到了,娃不干了,央求再玩一会儿:“我正在做一个非常酷的房子,我只需要建造最后一个房间,再给我点时间好不好。”
“我相信你可以做的很好,但我们该走了,我们的朋友在等我们,妈妈告诉过你要准时对吗?”
被拒绝之后,娃开始暴走,扑倒在地板上喊“不要不要”,不换衣服不换鞋。
最后直接放狠话说“不想去公园!”“就是不去公园了!”,天知道她已经期待了一个礼拜了啊!
朋友说,简直要疯了,隔三差五就因为这种事发脾气,真恨不得直接把ipad没收,再也不给她,但是又明白,这只会让孩子更疯狂,而且有的时候玩搭建游戏能帮助她开发思维和提高专注力。
但就是这个度太难拿捏啊,一不小心,就背道而驰了。
思维有没有开发出来不知道,反正是把老娘的火气先激发出来了。
我想,看到孩子能按规定时间关掉手机、结束游戏、按时回家而不哭闹、不沮丧,是每一个老母亲最真挚的愿望吧?
这个技能如何才能开发好呢?
01
给孩子准确的时间概念
对孩子来说,从开始到结束的过渡是艰难的。
一个成年人都不一定能做到立刻放弃一个东西。
这就是“提前提醒”存在的必要。
孩子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我们通常会说“再玩一会儿就关掉iPad”。
那么,“一会儿”是多久?全凭家长的感觉!
感觉“一会儿”到了,孩子就得关。
对于叛逆期要自己掌控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公平。
所以,尽量把结束的过程变得“可视化”。
比如对于有时间概念的孩子可以说再玩5分钟。
但,对于几岁的孩子来说,还是不够具体。
宝宝对时间的感知没有大人那么准确,玩的时候也不会看表,所以“再玩五分钟”对孩子来说不是一种明确的可量化标准。
所以,最好的“可视” 的方法,就是用孩子可以理解的量化概念来制定标准: “再看1集”、“再搭一个小屋”、“再玩两次滑梯”。
或者让孩子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计时器,比如沙漏。
给宝宝一个缓冲,让孩子对“结束”心里有数,而不是猝不及防。
也许约定到了,他可能还是不会关掉iPad、还是不肯跟你回家,但是他会感到心虚,不会理直气壮的在你再次催促时大发雷霆。
02
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
一旦他们理解了我们对“时间”的要求,宝宝就需要知道,如果他们不执行会发生什么。
比如,今天玩iPad超出集数,那明天就不能再看。
一旦这些后果清楚的传达给孩子,我们就必须执行它,不然你的威信度会大打折扣。
对很多大人来说,这一步真的很难。
因为有时候孩子们的崩溃是非常情绪化的,大哭、甚至不吃饭。
但是,如果放弃了这个好机会,孩子可能会越来越难管。
养孩子就像修剪树木,旁枝刚伸出来的时候修剪总是容易得多,等到树枝粗壮了再想修剪,就要颇费力气了。
CC有很多小毛病,但是在控制电视时间这件事上,真的很省心,因为从2岁开始就建立了很好的规则。相反如果2岁的时候没管,4岁的时候再管,就不仅仅是哭上几分钟那么简单了。
永远不要觉得某些问题等孩子大了再纠正,孩子永远是越小越好管,越大幺蛾子越多!!
当然,除了“惩罚”,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也一定要给予夸奖,这是真正会让他感到自豪的方式。
03
奖惩结束后的冷静
当被强制关掉了电视,或者第二天不给他iPad时,孩子毫无例外会嚎啕大哭。
你可以陪在孩子身边,等他哭的不那么激烈了,试着安慰:你今天看了很久了,妈妈带你下楼玩玩吧?或者我们玩个游戏吧?
有的孩子情绪可能恢复的很快,他看到你陪在身边,可能会再次要求你归还他们手机、iPad,但是当你重申今天确实不能看之后,他通常又会回到发脾气的状态。
但是,如果孩子仍然坚持继续“发脾气”,不要再试图去平复孩子的心情,或者继续提供解决方案。
而是要选择冷处理,妈妈们,要记得,你没做错什么。
孩子们只是在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在长年累月与家长的斗智斗勇中,孩子逐渐会培养出强大的自控能力。
强大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在看电视的自控能力这一点上,我自叹远不如CC。
后台也不止一位妈妈留言,有的时候,自己定的规则自己记不住,反而是孩子来提醒;或者约定的集数到了,会主动招呼妈妈过来关电视。
可见,大部分时候,孩子熊,真的不见得是孩子的原因,也许只是因为你的立场不够明确,你的执行方式不够果断,让孩子认为,闹一闹说不定就可以有转机,为什么不试着闹一闹呢?
如果你每次都坚定的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想继续玩游戏,我也知道你很难过。但是我们的约定你没有做到,所以需要接受“惩罚”,不过我相信下次你就能在规定的时间把游戏关掉。”
这种温柔又理智的回应会让孩子冷静下来,并且知道你是认真的,便不会再无理取闹。
在帮助孩子变强大、变成熟的过程中,你永远不需要有负罪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