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又被一则社会新闻扎痛了心:
9月17日,武汉一名初三年级的中学生,在学校里被其母亲当众扇耳光后跳楼自杀,虽然已经尽快送医,但是因为伤势过重还是抢救无效死亡。
孩子跳楼时的监控视频,短短四分钟,我却看得很窒息。视频里的母亲非常生气,火气很大。
她怒气冲冲地冲到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儿子面前,不顾走廊上有同学和老师,直接扇了儿子几耳光,然后又用手掐住儿子的脖子,还用指头直戳他的脑门。
母亲离开后,男孩在原地沉默地站了两分钟,并选择了用最激烈的方式“报复”了自己的母亲——爬上栏杆,一个跨步,从5楼纵身一跃。
我不敢想象,那位母亲和孩子的家人现在是什么心情,我更无法想象这个男孩静静立在护栏旁的那两分钟里,他的脑海中掀起的是怎样的黑色波涛。
丢脸、难过、愤怒、绝望....是多么大的痛苦才让他连恐惧都忘记了。
很多评论都在批评母亲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孩子也有自尊心,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打孩子……
也有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在温室里长大,太脆弱了。不仅不爱惜自己的性命,还会让母亲在自责中度过余生。
一个14岁的少年,就这样走了,留给我们的是伤痛和教训。
我无意分析谁对谁错,更不愿意在这样的悲剧面前指责谁。而是想反思我们的教育。
当悲剧发生后,我们忍不住在那追问:孩子为什么那么傻,那么脆弱?
殊不知,你只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真正尊重孩子,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在很多父母眼里,我是你的父母,我生了你养了你,我是为你好,才会打骂你,“提点”你。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对于孩子来说,当众打骂并不是“提点”,而是对一种羞辱。
大人有大人的圈子,有爱面子的时候,也有自己的自尊,其实孩子也是一样啊。
孩子是有情绪的,是有尊严的,忍不了的时候,就会彻底爆发,最极端的方式就是自杀。
作家毕淑敏说:“如果连最亲的人,都不顾你的尊严,否定你的价值,那么孩子是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真心希望更多的父母能通过这件新闻,明白一个道理:孩子也是一个有情绪有头脑有自尊的人。他们从来不是接受不了批评,而是接受不了当着所有人的面的羞辱。
更需要我们能够及时低下高高在上的父母身段,去理解他们,去爱护他们的脸面和自尊,去和他们一起去面对困难、学习解决困难。
活到我们这个年纪,作为一个饱经生活蹂躏过的中年人,我们时常无法理解,孩子竟然会因为家长的打骂,这样一件小事,选择纵身一跃。
在孩子的世界里,很多我们觉得不重要的小事,一次比赛输得一塌糊涂,一次考试退步了十多名,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孩子世界的那根稻草。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偏激、容易走极端,有时候可能钻了死胡同,就是要争一口气。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把自己的豁达强加到孩子身上,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和孩子能承受的能力,来衡量一件事。
当孩子犯错、失意时,请不要急着去指责和打骂他。
请先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聆听一下孩子的心里话。
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深爱,这样的悲剧可能也就不会发生了。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也不想指责孩子,但是孩子犯错了,也不能不闻不问,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
第一个原则就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把他当一个孩子来看。
他是孩子,还在成长,认知水平有限,自控能力不足,这些都是需要他慢慢学习和在父母的教导中学到的,请多些包容和耐心。
第二个原则就是,当你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他当个成年人来看。
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想想你要说的话,如果放在大人身上,会不会伤害自尊心?
孩子也是人,也有心,被责骂就会伤心,不被尊重就会愤怒,受委屈了就会有恨,不被理解就会有痛苦。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鼓励多于批评,信任多于打击,孩子才能感受到丰盈的爱,才有自信和勇气去追求幸福的人生。
母亲节那天,看到铺天盖地‘感谢母亲“伟大的母爱”之类的口号时,我只觉得不安甚至难堪。
我一直有个不太正确的看法:生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事情,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是她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什么伟大。
以前我不是母亲的时候不敢说这话,现在终于可以坦然说出来了。
甚至,我想,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尽情地爱—那是一种自由,不是吗?
能够放下所有戒备去信马由缰地爱,那简直是最大的自由。作为母亲,我感谢你给我这种自由。
我很赞同刘瑜的观点:不是孩子应该感谢我们,而是我们应该感谢孩子。
我们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好,不过是在为“自私的行为”承担后果而已。
“直到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才想到这个问题上去。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征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
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
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
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
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胡适才觉得:十月怀胎产子根本不算什么恩情,含辛茹苦抚养也根本不算什么功劳,那不过父母理所应当该尽的责任。
“我对他只有抱歉,决不居功,决不市恩。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决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
不要觉得我们生下了孩子,就是对他天大的恩赐。
一个孩子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我们孩子可以选择父母,这世上至少三分之二的人有不了后代。”
世界上没有想自杀的孩子,只有让孩子想自杀的教育。
不要问孩子为什么那么傻,不要问孩子为什么那么脆弱,不要问孩子为什么那么玻璃心,如果你能像刘瑜和胡适那样,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今天很多悲剧都不会发生。
就像朱弦说的那样:“我们的一些父母,但凡拿出和同龄人交际的三成态度来对待小孩,很多悲剧都不会有。”
最后,把一个心理学家的话送给大家:“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战。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