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早期教育非常重要,为人父母不可不知道。
脑科学研究指出,人类大脑在出生后快速增生分裂,脑细胞在2岁左右就达到成人的两倍,6岁后开始淘汰连结较少的细胞,直到12岁存留下一辈子学习的基础网络。人类智力发展在3岁时就完成60%,6岁时完成80%,大约在17岁时发展成熟。
也就是说,3岁之前,孩子拥有人类最宝贵而且独一无二、一去不复返的感觉统合、成长敏感期以及脑发育等特殊的生理发展优势,在这3年里,孩子可以完成一生60%的智力开发。
人的生长有生老病死,对应自然界来说就是四季。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人的生长也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任何生物都有生命周期,都按这个规律来长,生命也是如此。自然规律告诉我们,种子的品质和早期发展(早教即是春生)的重要性。父母如果不了解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长收获的将是长歪的树(走上邪道的孩子)、细小的树干(没有担当的孩子)、黄黄的叶子(体弱多病的孩子)、又小又少的果实(没能力或能力弱的孩子)。
早期教育具有奠定意义
1: 能够帮助孩子最大程度接近自己的潜能,为孩子各项能力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2: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孩子健康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3: 0~6岁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的智力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4:如果在早期忽视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错过这个时期,孩子可能永远达不到他们可以达到的智力水平。
早期教育的误区
误区一:早教对象只是孩子
早期教育不是对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误区二: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育
对话,互动,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输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教育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孩子内在力量达到自我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的学习。
误区三:早教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很多人认为早教就是学习,学习理所当然会有压力,把学习与玩看成是对立的两个面。其实不然,科学的早教大都基于孩子的兴趣出发,符合孩子爱玩的天性,从兴趣入手孩子不会觉得有压力。父母与养育者一定要改变类似的想法,不然受此影响,孩子在后来的人生中,很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厌恶。
早期教育的原则
1. 0岁起步原则
充分利用好0-6岁这一人生发展的黄金期。到六岁大脑就基本成熟了错过了这个生长期,人的大脑性格和心灵就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去奠定精神健康成长的基础了。
2. 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孩子精神发育和主动学习的第一驱动力。
3. 坚持与耐心的原则
父母的坚持和耐心是保证早教成效的基础。常常因忙于工作懒惰懈怠,急功急利,要求过高等,没法使早教按规律进行的父母,其代价就是造成孩子一生无可逆转的遗憾。
4. 顺应与适度原则
进行早教学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顺应不同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适度的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可操着过急。
5.生活与游戏原则
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活动是早期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幼儿的主要课堂。这是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