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参与“健康万家行”微信平台母乳喂养知识竞答活动,将随机抽出200名获奖人员,向其客户端充值50元手机话费。获奖名单将在“健康万家行”、“健康江苏”微信公众号发布。
您可通过以下方式参与答题:
1、通过公众号菜单栏“参与答题”进入答题页面
2、扫描或长按识别下面的答题二维码进入答题页面
3、点击下面答题链接进入答题页面
母乳喂养周︱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专家简介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新生儿的出生率逐年增高及新生儿母乳喂养率的增高,儿科门诊就诊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即俗称“黄疸”的宝宝也随之增多,很多家长认为宝宝“黄疸”是正常现象,也有很多新手爸妈查阅资料认为宝宝是“母乳性黄疸”,不需要治疗。那么,什么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需要治疗么?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即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血中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皮肤黄染的情况。一般新生儿生后2周左右皮肤黄染会逐渐消退,但母乳喂养的宝宝,皮肤黄染则会持续1-2个月或更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母乳性黄疸刚开始认识,当时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约为1-2%,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和对母乳性黄疸研究的深入,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目前我国足月母乳喂养健康儿的发生率约为14-20%。
母乳性黄疸分为:
发生在母乳喂养生后一周以内,黄疸出现时间和高峰时间均与生理性黄疸相似,血胆红素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且黄疸消退时间晚于“生理性黄疸”。可能与生后24-48小时母乳量少摄入不足,肠道蠕动缓慢,胎粪排出延迟,肠肝循环增加,肠道重吸收胆红素增多等因素,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近有学者认为,此类高胆红素血症与母乳喂养本身无关,与母乳喂养量不足相关,如称为“母乳性黄疸” 容易产生误导,故称为“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更好。
常发生在出生1周以后,可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血中总胆红素峰值有时较高。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高,在肠道内通过水解结合胆红素成为未结合胆红素,使胆红素的重吸收增加,导致黄疸。
2
婴儿正常肠道内菌群能转化结合胆红素成粪胆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在结肠黏膜内重吸收。人工喂养儿与母乳喂养儿肠道菌群组成差异显著,母乳喂养儿缺乏转化结合胆红素的菌群,使肠肝循环的负担增加,导致黄疸加重。
3
母乳性黄疸与遗传因素有关,胆红素代谢与UGT1基因突变有关,有此遗传因素的母乳喂养儿可致母乳性黄疸加重或迁延时间延长。
4
其他因素。
由于母乳性黄疸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尚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母乳性黄疸,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点。母乳性黄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足月儿多见,一般状况良好,吃奶好,生长发育正常。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判断由母亲泌乳不足或新生儿吸吮能力较差导致的母乳摄入不足主要参考
(1)体重:包括生理性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7%,生后7天仍未恢复出生体重,或日后平均体重增长不足30 g/d;
(2)胎粪排出情况:摄入奶量不足的宝宝一般在生后3-4 天后胎粪仍未排完,每日排便小于3-5次;
(3)小便排出情况:生后3 天内小便少于4-6次/d,生后3 天后少于10次/d。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诊断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
(1)在宝宝生后早期,黄疸出现的时间与“生理性黄疸”基本一致,但消退时间明显延迟;
(2)宝宝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长满意;
(3)宝宝大便颜色金黄,小便颜色不黄;
(4)宝宝血中总胆红素水平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
(5)虽然宝宝胆红素水平延迟消退,但大多不超过256.5mmol/L(15 mg/dl),随着月龄增长,即使继续母乳喂养,胆红素水平也逐渐回归正常值。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建议将暂时中断母乳而代之以配方奶作为诊断甚至作为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一种方法,但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而且这种做法也不利于宝宝持续母乳喂养,故近期一些有关新生儿黄疸的指南已不再给出类似建议。
但应该强调的是,母乳性黄疸是排除性诊断,需仔细评估并与其他引起黄疸的疾病相鉴别,如母子血型不合的溶血病、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丙酮酸激酶)和红细胞膜缺陷(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肝代谢的遗传缺陷(如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和Ⅱ型)以及半乳糖血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等等疾病。
母乳喂养是宝宝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分娩技术水平提高,母亲分娩后早出院(<72 h)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多数宝宝在胆红素峰值到来前就已经出院。所以宝宝生后应密切观察皮肤黄染情况,定期监测和出院后随访都是预防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措施。如果定期监测宝宝黄疸延迟消退、黄疸数值持续增高或退而又现,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征兆,需要及时至医院就医。
如果宝宝一般情况好,体重增长满意,大小便的颜色和量均正常,胆红素水平低于光疗的界值,则不需要特殊治疗。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应鼓励早期少量多次哺喂母乳,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注意避免错误的喂糖水使哺乳次数减少。一般情况,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没有明显不良影响,但仍需实时监测宝宝皮肤黄染情况,对于血胆红素持续超过“生理性黄疸”范围的尤其是早产儿,应及时干预,如照蓝光、口服益生菌及肝酶诱导剂等积极处理,治疗期间仍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对于少数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宝宝,可能有必要中断母乳喂养,采用光疗或换血疗法。这种情况下,鼓励母亲每3小时将母乳吸出以保证母亲持续泌乳,母乳保存。
如果已排除其他病理性病因,确诊黄疸的原因为母乳性的,而且总胆红素水平不高的,是可以接种乙肝疫苗的。因为母乳性黄疸的宝宝肝功正常,而乙肝疫苗也不是在肝脏中起反应,它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进入人体内是刺激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表面抗体,对人体的肝脏没有刺激,因此,轻度母乳性黄疸并不影响接种乙肝疫苗的接种。
最后仍需要强调并提醒爸爸妈妈们,很多病都可以首先表现为黄疸,不是所有的新生儿黄疸都是母乳性的,如前文所提到的新生儿的败血症、母子血型不合的溶血病、甲状腺功能减低、遗传代谢病等,而母乳性黄疸必须排除这些病理情况,遇到孩子黄疸不退,吃奶不好,没有精神、频繁吐奶等情况要小心并及时就医。
陈筱青
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1岁以内的婴儿对或奶嘴的需求是天性,不用刻意戒掉,但是含着母乳睡觉容易发生鼻孔堵塞、不透气等安全隐患,建议妈妈给宝宝使用安抚奶嘴睡觉。在国外,很多孩子都会使用到2周岁。
合作热线:025-86367776
▲ 2017年世界母乳喂养周暨“江苏省母婴健康关爱行动”主题宣传活动在南京启动
▲ 自检!有这些-行-为!不改,后悔去吧!
支持单位:
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协办单位:
江苏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
江苏省健康教育协会
技术指导: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
出品
播出时间:
周日 12:00-12:20
周一 12:00-12:20
栏目热线电话:
(025)86367776
栏目官方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