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谷早教中心】#周三 焦点话题# 真正脆弱的是宝贝还是家长?这个话题,我们来分析.

挫折教育”似乎已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话题了,不就是让孩子受点儿罪,体验一下挫折吗?如果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今天跟大家分享“如何正确地帮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




普遍现象


很多时候,父母未必是有意伤害自己的孩子,他们可能是缺少基本的保护孩子自尊,以及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常识和知识。实际上,我们常常会听到所谓“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大大小小的问题,在经历不顺与逆境时,能够以积极心态面对而不选择逃避退缩,或者出现情绪崩溃,而表现出心理韧性的人,会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对生活有更高的幸福感,同时能更好地适应来自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那么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挫折教育,对培养孩子有益,哪些方法和观点是错误的?我会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特点、亲子互动方式两个角度进行讲解。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特点

最早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认为,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会决定儿童一生的性格。虽然这种看法过于绝对,但大量婴幼儿观察及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示我们,早年儿童发展在每个人性格形成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如果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和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因此,我们会详细阐述0-6岁儿童的发展特点,如果这个阶段能够顺利发展,就会为良好性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能较好的抵御挫折。

  • 0-1岁半发展阶段:信任vs不信任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0-1岁儿童面临着信任与不信任的发展挑战。这个时期的儿童极度脆弱和无助,时刻处在大人的关注与保护之下。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在这个时期婴儿能够得到来自父母足够及时的关照,比如在因为饥饿和不舒服而哭闹时,母亲能够给予及时的反馈,如喂奶给他,或者及时的换尿布,给予儿童情绪抚慰,儿童就能体验到一种来自外界的安全感和控制感。他能感到世界和他人是值得信任的,是安全可靠的,这为他内心安全感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反之,如果家人不能给予儿童及时的回应,而是对儿童的需求表现出漠视和置之不理的态度,或者无法以正确的方式回应,儿童内心就会埋下不信任的种子,感到世界和他人是不够安全的。这里极端的例子,许多在青春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当追溯他们早年的成长经历时,经常会发现他们在0-1岁阶段存在创伤经历,比如母亲有严重的产后抑郁,对婴儿不理不睬,或者出生后就被寄养在别人的家里,并没有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

有些家长会有误区,觉得挫折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对婴儿,也要人为制造一定的挫折,比如孩子在哭闹的很厉害的时候,就不回应他,就不理睬他,甚至殴打孩子,美其名曰挫折教育。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内心会极度缺乏安全感,也缺乏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甚至会患上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

实际上,一个人并不是经历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就越坚强。越小时候经历挫折,儿童的性格和心理结构还很稚嫩,还没有做好承受挫折的准备。这个时候所谓的挫折根本不是挫折,而是一种创伤。正确的做法是,在儿童早年成长经历中,通过科学的养育方式,让他内心具备足够的安全感,性格足够坚韧,才能在年龄更大一些遭遇挫折时,不被挫折打倒。

  • 1岁半-3岁发展阶段:自主vs羞愧

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不再是完全无助的婴儿了,他可以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走路、穿衣、吃饭,控制自己的身体,训练大小便。儿童对自己和环境有更强的掌控感,希望能独立自主的做一些事情。也是在这个时候,儿童认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而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父母和其他照料者的个人意愿,有时这种要求独立自主的意愿还十分强烈,甚至和大人发生冲突。儿童还学会说不,学习设立自我边界。

自尊的养成也是在这个时期,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生的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区别于青春期的第二次自我意识的觉醒。如果在这个时期自尊心受损的话,有可能会在成人以后罹患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问题,表现为自尊脆弱,自卑、羞愧,经常无法在面对挫折时,自发调整好情绪。

这个时期的儿童是既脆弱又坚强的。他已经可以承受一些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挫折,比如断奶带来的不快,这种承受能力源自在上一个发展阶段得到良好的照顾,从而成长到可以承受挫折的程度。此外,儿童很愿意自己尝试去做一些事情,但父母在其中也扮演的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儿童还不能完全独立自主的做事情,需要父母的协助。


  • 3岁到6岁:主动感vs内疚

这个阶段的儿童富有好奇心,他们已经了解了自己的性别,会主动探索许多事情,也经常会问为什么。他们会自发的进行一些模仿游戏,如女孩子会玩过家家,男孩子会扮演骑马打枪。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自由参加一些活动。这时,父母应当鼓励儿童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这会培养孩子的进取心和做事的主动性。反之,如果父母经常批评和否定孩子,或过于严厉地对待孩子的失败和错误,儿童就会内化过强的内疚感。这样,他们在以后遭遇挫折时,会出现严厉地自我攻击和自我批评,陷入情绪崩溃或抑郁当中。

以上是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描述了最早学前成长阶段,孩子面临的挑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果能够顺利度过这几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儿童在性格上就会具备一定的坚韧性,能够承受之后学业方面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挫折。反之,如果在这三个阶段父母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方式,儿童的自尊和性格就会相对脆弱,在面临挫折时会表现的较为敏感。

以上是从儿童的角度谈论,下面我们再从父母的角度来讲一讲,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那么如何协助孩子,帮助他更好地度过这段发展时期呢?

帮助孩子度过这段关键时期

  • 父母面对挫折的榜样作用

所谓言传身教,身教往往比言传来的重要的多。父母嘴上说要让孩子坚强,给孩子讲道理,不如当孩子真的面临挫折时,父母的行为反应来的重要。

有些家长,当孩子考试失利,或者做了给自己丢脸的事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保护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不是去体谅孩子,而首先自己就hold不住情绪,开始唠叨、批评、指责孩子的错误。这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

孩子会在心里感受到,父母如此大动肝火,或者歇斯底里,或烦躁不安,说明遭遇失败和挫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像灾难一样。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呢?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在情绪上需要能够跳脱出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一时的失利或不顺,倾听孩子失败的痛苦,耐心陪伴和鼓励孩子。这样孩子才能感到,一时的挫折并不是很严重的事情。

在这里,父母传达的情绪信息是很重要的,平和包容的心态,会让孩子更快平静下来,也能以平常心来对待挫折和失利。

如何夸奖孩子才是正确的?


之所以要把这个问题单独拿出来讲,也是应为存在这两种关于夸奖孩子的误区。

一种误区认为,时常夸奖孩子会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不再取得进步了,也无法承受挫折。一种误区认为需要时常夸奖孩子,这样孩子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但实际情况是需要分类讨论的,也就是说夸奖的方式和内容不同,会产生十分不同的结果。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夸奖孩子的特质,或者与他人做比较时,比如夸孩子聪明,或者比别的孩子聪明,会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变得更加脆弱。

而另一种夸奖方式,夸奖孩子的行为,比如做事积极努力,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面对挫折。

因此,我们在夸奖孩子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夸奖孩子的行为,而非特质。因为聪明的特质是无法更改的,十分不可控,成功时是聪明的,而一旦失败,就会质疑自己不够聪明,很容易会感到挫败。而如果夸奖努力钻研,行为是相对可控,可以更改的,当孩子失败时,他可以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只要更加努力还是会在未来取得成功,这样对挫折的耐受力也会变强。此外,夸奖行为努力的同时,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成功或失败经历,倾听孩子做了一些什么,还能够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在下一次中做的更好。

十个正确方法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1.让孩子知道,他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要。

给孩子足够的爱、信任和尊重。丰富他的情感储备库,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就能从中汲取力量。对孩子保持尊重和信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保持沟通顺畅。

2.让孩子知道,任何负面的事情,都有积极意义。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错误和失败不是什么坏事,不可怕,而是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辩证的看问题,对于困难和挫折不要躲避,从中学到东西,才有收获。

3.完全用夸奖来培养孩子的自信也会出问题。

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他积极想解决方法。当孩子做的成功漂亮时,泛泛夸奖却不可取。要给孩子总结原因找出不足。夸奖不能空泛,要帮孩子形成判断力,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家长也要做个好榜样。

4.培养孩子变换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变换角度看问题时,很多困难、挫折、逆境就会变得不难么严重,甚至消失了。我们还会发现事情原本并没有那么糟,只是让我们放大了。培养孩子这种跳出来看的能力,就会心平气和地看待问题了。

5.孩子犯错时,家长反应不要过激。

很多家长在孩子犯错时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一番,可是这些发泄怨气的批评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我们应该让孩子总结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让孩子不过于自责、沮丧消沉,让他向前看,着眼未来。

6.过于完美的童年,或许将以不完美的成年生活为代价。

孩子小的时候,如果错过了一切负面的事情,就错过了锻炼心理免疫力的机会,成年后面对困难就会应对不足。父母们都希望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但也要给他们打开负面礼物的机会。

7.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游戏比说教更重要。

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忽略好玩、有趣这样重要的教育元素。家长的劲头不要只用在提高成绩上,还要用在其他各方面。全面的发展,兴趣和激情、动力的萌发、心灵的滋润、这些比成绩排名重要无数倍!

8.我们能以为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事情,有些只是对快乐的误解。

快乐不只来自愉悦、好事,更来自对愉悦和好事的向往和期盼。让孩子为所欲为不是给他快乐;让他学会自律,能够掌控自己在规则中享受自由,才是快乐。

9.不要为了挫折教育,故意制造挫折。

让孩子多去体验一些经历一些事情,比如带孩子去农村住一段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但是不能在有了挫折教育的想法之后,就对孩子过分严苛,动辄训斥。要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应有的帮助、支持、和鼓励。

10.当孩子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问题,但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要在孩子遇到挫折后,家长的引导。家长的责任是,教给孩子怎样应对困难。要分辩挫折的程度和性质,不能完全放手。

结束语


相信宝贝,让宝贝独立,这样宝贝就可以自己体验成长,快乐收获自己的美好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