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今天的天气
喜欢
云淡风轻的心情”
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多数问的是孩子的妈妈。我没有高大上的理论和数据调研分析,早教的利弊在哪儿。
单纯聊聊我自己对早教这件事的看法。
“早教不等于早教班”,这句话第一次听到是来自叨叨魏,我的男神之二(之一是码农哈哈)叨叨魏排第二。男神之三,今天有同事问我是谁,我说是厂长哈哈~
刚开始听到觉得二男神的这句话精辟简短又包含了好多道理啊。
百度搜了一堆文章,分析早教的利弊,看了不少,忘了很多。原因很简单,太长,记不住分析过程,只记得个结论,跟我二男神叨叨魏给的观点不谋而合。
NN 8个月的时候,我的确蠢蠢欲动,带她去体验了一次早教。
一个周六的下午,娃还没睡醒,因为早教课是1.45开始,我急忙把熟睡的孩子从梦中拉起来,告诉她下午要去上早教了。
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悔。早教的45分钟模式化的课程,比让她在做45分钟的梦,要无趣得多。
来到一个商场里某著名早教机构,名字就不说了。据说是TOP1-2的早教机构。我心想,就是这些TOP的头衔,所以价格才那么不亲民么。
等候的客厅,车水马龙的场面真的把我吓到了。
导购(唔,确切的说人家叫课程顾问)告诉我,周末人比较多,平时没那么多人。
我心想,平时我上班,只有周末啊。这人多得有点受不了。跟煮饺子似的,左推推右推推,一个挨一个。
上了45分钟的课。流程大概是这样的,提前几分钟进教室,老师让家长给娃换好干爽尿不湿,该喂水喂水,该喂奶喂奶。
上课后,10-12个家长抱着娃围坐成一圈,开始按照安排的课程节奏来播放接下来的进程。
唱歌-玩游戏-玩玩具-收玩具-唱歌-说拜拜。
嗯差不多就是这几个重要环节。
一节课下来,孩子不知道累不累,我是挺累的。
狭小的空间,我不敢想象90多节课,每周末一次,我能坚持几次?然后坚持的意义在哪呢?
最后我告诉了导购我跟码农的决定“我们决定不给孩子报早教了。“
这导购连番来一堆所谓的推心置腹说服我们。
最让我接受不了的一句就是“你们是在耽误孩子。”
我没跟她吵架,直接把她拉黑。就是这么粗暴的回馈她给我的回馈。
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做产品最失败的地方,是做销售最失败的痛点。
如果一个早教机构的导购,没有站在我们的角度思考,我们不给孩子报早教的原因,就没有权利来干涉和评论我们做的任何决定。
这样的早教机构,送孩子去,我也不知道能收获什么。
讲真。我不反感早教这件事,我反感很多早教机构人的推销方式。
如果你真的好,不用刻意的做什么,需要的人就会来找你。不需要的,再怎么推销,人家就是不会买单。
不报早教,不是因为舍不得给孩子花钱,不是花不起这份钱(我俩的收入,再cover一个娃还是略有余的)。
去不去早教我坚持一个判断原则,即:是否适合。
1.费用是不是适合家庭经济状况,不会有过多的经济负担。
2.是否适合孩子。早教机构的理念、老师的教学水平、早教环境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另外你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去(可以去体验课先观察一下)。
3.是否适合夫妻两人共同的理念和教育原则。即对这件事情,是否有个共同认可的态度。
做决定前,对比这3条看看是否都满足。
第1点就是,昂贵的早教机构不适合家庭经济条件中低下水平和囊中羞涩的父母。
去了你会压力比较大,总希望投入那么一笔钱换来高回报。
人都是这样,只有当你钱足够多,这点钱只是皮毛时,你对孩子上早教课后产出的实际收益期望值才不会有过高的期待。
当第2条发生状况,即你发现孩子刚开始还比较喜欢,花了一大笔钱孩子之后就不去了。
这时候参考第1点……这笔钱打水漂你也不心疼。然后再问问你娃,喜欢啥?
第3点也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如果两个人对这件事有分歧,之后对孩子去不去上课,谁送孩子去这件事矛盾会频繁发生。
如果对方不支持,包括你全家人都不支持,你别一意孤行,要不后续,你心累,身累,全家都累。
最后1点是,上不上早教,别比。
有次参加码农大学同学聚会。
他有两同学的媳妇儿都给自己孩子报了早教,聚餐上还高谈阔论,哪家好,哪家性价比高,哪家又涨钱了。
我听完当即问了码农,是不是很幸运遇到通情达理(又会省钱)的媳妇哈哈。
码农回答“是是是”。
我的确觉得,有的家庭的孩子,是适合上早教机构的,因为那是人家家啊,适合他们家啊。
如果你非要问我,如果我就想报怎么办?
我肯定回你“看完那三点,不后悔就报!少报点课吧,多让孩子自由点”。
千万别为了因为人家孩子去了,你没有做任何思考,拍脑袋的跟风给自己孩子也报了,坑了孩子,苦了自己。
如果你有天再问我,我后悔了怎么办?
我肯定再回你“没有后悔药,要么不心疼钱,要么不心疼孩子,放弃继续上还是逼迫孩子去,你自己决定。”
对了,现在回头想想,我没有后悔没有给孩子上早教机构。
因为大自然和生活是孩子最好的教室,我可以自由享受每个周末带她进厨房帮忙摘菜、做烘焙、玩一切厨房不危险的东西的过程。
可以享受春夏秋冬带她体验四季变化的过程。可以让她享受她现在所想做的一切,我愿意陪伴她,慢慢的成长。
我希望尽我所能,让她不被程序化的教育模式过早的植入她的生活。
给她有温度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