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孩子上早教课?


早教到底应不应该上,这是不少妈妈特别纠结的问题。而已经选择了早教的家长,学会陪同孩子上课的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毕竟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你的态度会非常大地影响孩子上课的效果。


上早教课的目的


带3岁以下的小朋友上各种由老师教的课(大多数是家长陪同),不是为了学认字、数数、诗词、舞蹈、画画、运动……这些都是中介,小朋友上早教课,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养成好的习惯、塑造好的性格以及:

1)听懂和遵守老师的要求;


2)熟悉如何跟老师交流和互动;


3)和其他小朋友互动。


成功的早教课经历,不是孩子认了多少字,会唱什么歌,会跳什么舞(当然这些都是好的),而是上课不但会遵守规矩,还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活动内容上去,从中获取乐趣,在集体的氛围中锻炼孩子。


这才是最成功的早教,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为孩子以后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打下了最有积极效果的准备——让孩子学会上学,喜欢上学。


家长陪上课一般有两个极端

一种是家长完全置身事外,另一种是家长情绪热情高涨,盖过了老师和其他小朋友。


大部分家长都知道应该在这两种之间找个平衡点,但是这个平衡点在哪里呢?答案是“因人而异”。


至于怎么“因人”,要具体看上课的目的,和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习惯。



      家长要引导孩子从课堂上学习什么?

             1


            学习基本的课堂规则


主要包括:

1)除了开放给孩子用的器具,不乱动老师的东西,不乱翻教师里的柜子、篮子等;

2)在需要听老师或者其他人说话、唱歌的时候,不随便大声说话,不乱叫;


3)该坐下的时候,不乱爬/走/跑,特别不能遮挡其他人的视线;


4)除非是专门的喝水/小食时间,否则不在上课时吃喝。


因为早教课老师的任务是带领课堂活动,而且一堂课的时间一般比较短,孩子的年龄也比较小,在有家长陪同上课的情况下,老师一般不会对违反规则的孩子做出特别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不代表老师默认违反规则的行为,而是老师默认引导孩子遵守课堂规则是家长的责任(除非课程本身是以准备孩子上幼儿园为目的,要求家长尽量少参与,主要培养孩子听从老师的要求)。


所以在这方面家长的责任应该包括:


1)在课前向孩子解释课堂规则;


2)在上课规程中如果孩子违反规则,家长先提醒;如果孩子继续违反而且影响课堂,带离教室。


3)课后和孩子一起总结对课堂规则的遵守情况。


我见过不少家长认为在课上,所有的引导和教育责任就都在老师身上了。自己抱着手坐得远远的,即使自己孩子去乱翻老师东西,乱跑乱动挡住了其他小朋友视线,依旧不管。直到影响了课堂秩序,老师提醒才会关注自己的孩子。


一般在这个时候,因为孩子不守秩序的时间过长,已经默认这些行为是可以违反的了,再遇到家长阻止会反抗性很强。


很多情况下因为年龄小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通常会表现出大声哭闹、情绪不稳定等现象,最终家长会因为孩子不配合把孩子带离教室。周而复始,孩子渐渐就会对上课产生抵触心理。


所以,课前的解释,课程中的即时提醒,能够让孩子在平静的心境下理解和接受课堂秩序,并遵守,在上课的过程中呈现一个积极正面的学习态度。


如果家长不了解或不知晓课堂秩序,随时可以咨询我们的老师。


2

听老师讲,与老师交流


相比遵守课堂秩序,这点我们是可以控制的。只要做到引导和等待。课程中家长积极的配合和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会模仿和观察家长,做好引导者。特别是在音乐、舞蹈、游戏课中,适当地以学生的角度来参与课堂活动。


比如:跟着音乐跳舞,家长也可以适当地扭扭,跟着音乐拍手之类的,家长都可以适当参与,相信您的参与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除此之外,孩子的自主意识也是很重要的。即使是鼓励小朋友参与互动,家长也应多问问孩子自己的意见,学着尊重孩子,比如“要不要、可以吗……?”而且问一遍就好。不愿意就不要强求。


千万不要当众强迫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威逼利诱,更不要冷嘲热讽,不要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这些强迫只能让小朋友觉得压力更大,更紧张。


如果孩子有疑惑、紧张情绪,需要家长帮着缓解疏通的,留着课后在轻松的环境下聊聊,对孩子的压力比较小。



孩子如果不愿意与老师互动,有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


1)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发展到(他们自己觉得)可以交流的程度;


2)在观察其他孩子和老师怎么互动,自己默默学习;


3.)对老师或者环境不熟悉,在热身过程中,对活动的内容/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主题的难度太大/太小。



3

孩子之间的交流


这个基本上是家长最不需要参与的,特别是针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以及跟哪个小朋友一起玩, 最好让孩子自己做主做决定。


家长可以做的,是轻松随意地和老师,和其他家长聊聊天,一是给孩子做个榜样,二是说不定自己也能交个新朋友呢。


当然,如果孩子出现比如(推、打、咬、抢等)行为,语言不当(不礼貌语言、尖叫等),不排队,长时间霸占玩具等,家长这时有责任及时提醒以及阻止孩子的不当行为,但不要出现家长之间因为孩子的问题而发生争执,请您记着,您的言行是孩子成长的一面镜子。  


 0—3岁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亲子关系的建立,以及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互动。老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家长作为孩子的协助者,让我们共同培养健康、快乐、自信又高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