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16、2017连续两年不能正常生产经营,哈飞、天津一汽华利等7家车企面临退市!

全文共1220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文 | 李响

编辑 | 张宇


4月9日,按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工信部产业〔2012〕349号)的要求,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对于《公告》内企业进行了汇总,并将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名单(按合格证上传数量统计)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具体企业名单附后。


(http://www.cvtsc.org.cn/cvtsc/notice/1433.htm)


在这份整车生产企业名录中,出现了两家很具有历史意义的企业:天津一汽华利汽车有限公司以及哈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据相关资料,华利品牌,自特锐汽车彻底停产后的第二年,2008年被天津一汽全资收购后,已经彻底成为了天津一汽的生产基地。



而天津一汽华利汽车有限公司的兄弟企业一汽夏利也陷入了困局,一汽夏利披露2017年年报,公司净利润亏损16.4亿元,同比下降1110.64%。具体来看,一汽夏利实现营业收入约14.5亿元,同比下降28.34%,实现营业利润约-16亿元,实现净利润约-16.4亿元。



几十年来,我国成长起来了一批优秀车企,而天津一汽华利汽车有限公司以及哈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就是早期较具有代表性的车企。



“华利”品牌大家说起来没什么太大印象,而说起“黄面的”,对于80,90后们有着深刻的印象,当年的“黄面的正是“华利”旗下的一款面包车。



在它没有出现的时候,城市里还是有出租车的,但是因为价格昂贵,所以大众无法享受到这样的服务。而“黄面的”的出现,立刻以价格适中、方便快捷风靡在中国的街头小巷里。



这款车,还得从1965年说起,那时天津汽车制造厂刚刚成立,而在1983年,国家将天汽确定为首批微型汽车生产基地。最终,天津汽车制造厂引进了大发“Hijet 850”以及“Charade”两个型号,在中国取名“华利”和“夏利”,寓意着“华夏得利”。最终2001年,“华利”正式停产,“黄虫”越来越少,直到2012年10月,最后100多辆“华利”进入报废场拆解,“华利”也成为了历史。



“哈飞”汽车原先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军转民的热潮下进入汽车行业。哈飞集团在90年代初期思想前卫,也是最早与欧洲设计公司合作的自主品牌之一。而最早大名鼎鼎的东安三菱也是隶属于哈飞旗下,所以当时哈飞的整体技术工艺还是属于国内领先,并且当时微型车市场有着“北哈飞,南昌河”的称号。



而就是这么两家曾经辉煌过的汽车企业,现如今已经到了面临退市的境地,着实让人唏嘘。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品牌也在突飞猛进,像吉利哈弗等品牌也在慢慢地侵蚀着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车型无论从产品力上开始追平甚至超越部分合资车型。



从卖方市场转化成买方市场,适应不了新的环境,使得非常多的老品牌遗失在了历史长河里。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里,必须在战略,产品,营销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因为中国的市场在变化,而推陈出新,及时调整,努力研发,适应市场,才是企业存活下来的关键。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联系我们,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