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凝血功能异常,竟跟纯母乳喂养有关?

检验医学

因为专业所以权威

投稿:labweb@163.com


罗娅莎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


案例经过

一份PT(凝血酶原时间)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结果均大于170秒,而TT(凝血酶时间)和Fbg(纤维蛋白原)又正常的标本,让原本就不平常的夜班变得更加忙碌。标本的外观、血量,仪器的状态、质控等情况均正常,复查后,结果仍是PT和APTT大于170秒。



案例分析

该份标本来自于一名门诊就诊的一个月大的婴儿,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询问了患儿近来喂养、口服用药的情况以及患儿出生时的状况和检查结果,都未发现异常,只是近几日发现皮肤瘀斑瘀点。于是重新采血进行复查,可结果依旧如此。是凝血因子缺乏吗?为何患儿出生早期又无异常呢?


为了证实是否为凝血因子缺乏,我们用1:1的正常血浆做了纠正试验,PT和APTT均能被纠正到正常值附近。突然觉得眼前这一幕似曾相识,记忆搜索到一年前,另外一位同事遇见过的类似情况——“4岁男孩,反复鼻出血13天,再发1h入院。”——同样是PT和APTT明显延长,而TT和FBG正常,纠正后PT和APTT亦可回到正常值(见下图)。



一年前的病例,是因为患儿误食了抗凝活性为华法林100倍的溴敌隆(第二代刹鼠剂),难道今天这例也是吗?可今日的患儿才一个月大,自己误食溴敌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家长也否认有异物或药物服用史,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患儿以“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收入了PICU,我们将凝血结果和纠正试验的结果与医生沟通清楚。出现PT和APTT明显延长,其余项正常这种模式常见的原因有:1.缺乏维生素K;2.口服抗凝药(华法林);3.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4.特定类型的鼠药中毒。



医生综合了患儿出生早期情况良好,一个月以来以纯母乳喂养,近几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多处出现瘀斑等情况,考虑患儿最可能的情况是“晚发型维生素K依赖性出血”,遂给予补充维生素K1治疗,第二天夜间再复查凝血四项,PT已回到正常值,APTT也已接近正常。



三天后患儿情况稳定,办理出院。再过三天,门诊再复查凝血四项,结果也已全部正常。


我们再将患儿几次关键的凝血检验结果总结如下表。 



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蛋白C、蛋白S和蛋白Z的必要辅助因子。新生儿出生时几乎均有维生素K的相对缺乏。


婴儿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称为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KDB),又称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VKDB分为早发型、经典型和晚发型3种。



(1)早发型VKDB发生在出生后24h内,最常见原因是产妇服用干扰体内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包括抗凝血药(如华法林)、抗癫痫药(如苯、苯妥英钠)、抗结核药(如利福平、异烟肼)等,本型可能发生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2)经典型VKDB通常发生在生后24h至1周内,也可能发生在生后1个月内并可能与晚发型VKDB混淆,主要原因是:①喂养延迟;②母体通过胎盘传输给婴儿的维生素K较少;③新生儿缺乏合成维生素K的肠道菌群,导致维生素K短暂不足,本型主要出血部位是脐部、胃肠、鼻腔、皮肤、损伤部位,较少发生颅内出血。


(3)晚发型VKDB通常发生在生后2~12周,也可能发生在生后6个月内。发病过程具有隐蔽性 , 在未发生出血之前多无任何先兆。几乎全部发生在纯母乳喂养儿。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摄入维生素K明显不足,人乳中维生素K为15μg/L,而牛乳中维生素K为60μg/L。约50%的晚发型VKDB会发生颅内出血并导致死亡,幸存者可能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精神障碍。目前确认造成晚发型VKDB的危险因素包括:腹泻、肝炎、囊性纤维化、乳糜症、ɑ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短肠综合征、肠道细菌过度增殖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总结与心得


回想起来,我们和临床医生一起,陪同这位宝宝经历了惊险的24小时,宝宝得到了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幸运的,避免了发生脑出血、留下后遗症的风险。而参与了这一例病例诊治过程的我们也是幸运的,挽救了一个新生命的同时,也对知识进行了深刻的温故知新。


所以,若是纯母乳喂养的宝宝突然无诱因地出现瘀斑瘀点,宝妈们可要留心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检查孩子的凝血功能。而对于稍年长一点的孩子,家长还应当避免孩子接触鼠药类的毒物,以免不慎误服。


“对每一份标本负责,对每一位患者用心”是每一位检验人的职业操守。在对检验科存在价值质疑声四起的今日,我想说,我们的工作不是简简单单摁下仪器上的“START”键那么简单,也不是随手发出一串冰冷的数字报告那么轻松。为了发一份合格的报告,我们有时要做很多额外的试验、要查阅文献、要请教医生、要沟通患者……也是蛮拼的。“眼里有数据,心中有病人”,这便是再先进的自动化仪器也无法取代人工的理由。


感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陈振辉、钟田花、王欢提供素材及校稿。


穆小萍主任点评


穆小萍,主任技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检验科主任。


文章思路清晰,十分有临床意义。前后两个病例凝血结果相似,产生原因却全然不同,通过对比加深对内外源凝血途径均延长的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体现检验人对每一份检验结果的敬畏、执着与责任。我们的工作中不缺丰富多样有意义的病历资料,只待有心人去整理、总结与分享。

参考文献:

[1] 张冰玉, 金润铭. 婴儿维生素K缺乏症诊断与治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09):665-668.

[2] 张会丰, 王卫平. 认识和警觉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J]. 中华儿科杂志, 2003(01):9-10.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平台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薛国辉    审校:陈雪礼


往期原创回顾

不可忽视的红细胞碎片

如何正确使用感染性指标“CRP、PCT、SAA”

悄悄地遇见你,一例五叶核粒细胞异常增高

2018检验医师(中级)考试心得体会

一道2018检验医师(中级)考试真题引发的思考

“网红”计数异常,手机来帮助!

不忘检验初心,追寻小虫身影!



➤  《检验医学那些事儿》长期征文中,最高支付稿费2400元!(点击查看)





    检验医学•中华检验医学网

    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检验医学新媒体平台

    因为专业所以权威丨投稿:labweb@163.com

    走之前,不妨为检验君点亮下面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