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食添加期婴幼儿的喂养模式
在婴儿出生早期采用纯母乳喂养已被公认为是最适合婴儿的喂养方式。在婴儿出生后的前6个月,由母乳所提供的各种营养素,除维生素D外,可以满足婴儿全部的营养需求。有关以按需、不受限制、婴儿主导模式进行纯母乳喂养对婴儿及母亲的短期益处,以及对长期健康的影响都已有大量的循证依据的支持。
相对于母乳喂养,对于婴幼儿辅食喂养的相关循证依据还相当匮乏。辅食添加的时机选择不恰当,添加过早或过晚,或者所选添加食物在性状和营养组成上不符合婴幼儿营养需求,会导致辅食添加期(一般定义为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出现营养不良的问题。这种营养不良往往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由于营养不足而引起的生长迟缓、消瘦以及重要营养素铁、锌、碘、维生素A等的缺乏;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能量摄入过剩而引起的超重,这一双重性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对婴幼儿短期及长期健康的影响也更为严峻。
尽管食物的选择对于婴幼儿的生长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喂养模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婴幼儿的饮食行为和生长。目前,大多数针对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婴幼儿热能或某些关键营养素的摄入,而对于婴幼儿喂养模式的研究较少,也就是对婴幼儿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摄入食物,以及在进食过程中与其父母或喂养者的互动关系如何的关注较少。在世界卫生组织近期的婴幼儿辅食添加原则中明确提出,应用社会心理关怀的原则,实践顺应喂养(responsive feeding)。顺应喂养强调喂养过程中父母和婴幼儿之间的互动,鼓励婴幼儿发出饥饿和饱足信号,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让婴幼儿逐步学会独立进食,并获得长期健康的营养及维持适宜的生长。由此,现将对辅食添加期婴幼儿的顺应喂养模式进行综述。
一、顺应养育
婴幼儿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不仅依赖于健康的食物,同时也依赖于顺应养育行为。生后第1年,婴儿和抚养者开始互相识别和理解语言及非语言交流信号。这个互动过程形成了他们之间最初的情感纽带和联结。如果婴儿和抚养者之间缺乏互动或者互动不一致,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将会失去信任和安全感,会阻碍婴儿今后社会性情绪的发展。顺应养育模式反映了抚养者和婴幼儿之间的互动,促进婴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理行为发育,使婴幼儿获得最佳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顺应养育模式一般包括4个步骤:(1)首先父母需要为婴幼儿确立一个常规、有预期、有情感,能促进亲子互动的背景框架,也就是需要为婴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意,安全、稳定的家庭和社会环境;(2)鼓励婴幼儿通过肢体活动、面部表情、语音等发出需求信号;(3)父母细心地识别婴幼儿所发出信号的意义,并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父母的回应应该充满情感,保持一致性,并与婴幼儿的年龄和发育水平相适应;(4)最终婴幼儿获得一个可预期的回应,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以上一系列步骤看似都是以婴幼儿为主导,但实际上需要父母通过主动设置亲子互动的背景(步骤1),以及有利于进一步互动的回应(步骤3),从而真正影响着父母与婴幼儿之间的互动。
在不同文化背景及经济条件的国家中,抚养者对婴幼儿的回应方式会存在差异,虽然回应方式不同,但顺应养育仍被证实能促进婴幼儿社会性情绪、语言、认知的发展及建立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而且,多个研究已证实,在生后第1年接受回应性游戏和社会互动的婴儿,其第2年的认知和语言发育会更完善。
二、顺应喂养
顺应喂养是在顺应养育模式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婴幼儿喂养模式。其步骤包括:(1)父母应确保婴幼儿喂养环境愉快而不受干扰,确保父母与婴幼儿之间的意愿表达明确、清晰,还应确保食物健康、美味,并适合相应年龄婴幼儿的发育水平,按时在预期婴幼儿饥饿时供给;(2)父母应鼓励并注意婴幼儿发出的饥饿和饱足的信号;(3)父母的回应必须及时、有情感、保持一致性,并与婴幼儿的发育水平相适应。
对于辅食添加期婴幼儿,顺应喂养的具体内容包括:
(1)父母需要为婴幼儿准备每天3~4次正餐和2~3次点心,按时供给;确保食物健康、安全,并适应相应年龄的婴幼儿,食物的质地、口味等应该与相应年龄婴幼儿的咀嚼、吞咽水平相适应,婴幼儿应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和餐具,并与父母面对面;(2)允许婴幼儿在父母准备的食物中挑选喜爱的食物,允许婴幼儿尝试自己进食,手抓或使用合适的餐具,鼓励婴幼儿以语言或其他信号发出进食或拒绝进食的请求;(3)父母对婴幼儿发出的饥饿和饱足的信号应该给予及时的回应,对婴幼儿尝试自己进食的请求也应该给予正面的回应;(4)婴幼儿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学习尝试新的食物,自我服务,增强婴幼儿对喂养的注意与兴趣,增进婴幼儿对饥饿和饱足的内在感受的体会和关注,激发婴幼儿以独特和有意义的信号与父母沟通交流,并促进婴幼儿逐步学会独立进食。
当然,顺应喂养的内容在辅食添加期的不同年龄阶段会有所差异。比如,在婴儿6~12个月时,父母需增加食物的种类、质地和口味;婴儿开始学习用手指自我进食、尝试新的食物口味和质地、感受愉快的进餐体验;同时父母需要积极地回应婴儿尝试自我进食的行为。在婴儿12~24个月时,父母需每天准备3~4次正餐和2~3次点心,并且提供的食物容易被拿起、咀嚼和吞咽;父母要回应幼儿的饥饿和饱足信号以及自我进食的请求;幼儿开始使用安全的餐具、学习自我服务、提出帮助并信任父母会回应他们的请求。
三、喂养模式对婴幼儿体格生长的影响
1.生长迟缓:父母的喂养行为和方式,特别是顺应喂养模式,会影响婴幼儿对食物的接受度及膳食摄入量,进而影响他们的体格生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婴幼儿在出生前或生后不久就会发生生长迟缓。随着婴幼儿的年龄增长,5岁前这一比例会接近45%。而且,许多生长迟缓的儿童,成年后依旧会保持瘦小的身材,并且会影响今后的认知、学业成就等。尽管膳食摄人量和健康状况会影响婴幼儿的营养和生长,但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证实,父母的喂养行为,特别是喂养过程中父母积极鼓励进食的行为有助于增加婴幼儿对食物的接受度。而且,大量单纯以食物、营养补充剂干预的研究都被证实只能部分改善婴幼儿的营养状况,尤其是辅食添加期的婴幼儿;而加强对父母喂养技巧的指导,以及加强父母与婴幼儿在喂养过程中的互动等,则能更好地提升食物或营养补充剂的干预效果。同时,研究证实,以父母控制和强迫为主,缺少互惠的亲子互动模式可能造成早期喂养困难和儿童生长不良,而生命早期建立的亲子互动模式以及饮食和运动行为等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喂养不当对健康和生长发育也有长期的影响。
2.超重和(或)肥胖:儿童期的超重和(或)肥胖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会导致长期的健康和发育问题,这种超重和(或)肥胖往往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婴儿期是发展能量摄入调节和超重的敏感时期。有研究报道,2岁以内婴幼儿体重的加速增长会导致儿童期超重的危险性增加,大约有60%的超重儿童在其2岁前体重就已经出现超重。2岁以前的婴幼儿主要依靠抚养者提供充足、合适的营养,并培养自我进食技能。这种在婴幼儿时期建立的饮食模式可以维持很长时间。早期的喂养模式不仅会影响婴幼儿对食物的偏好及饮食行为,而且会对将来发生肥胖的风险产生影响。因此生后最初几年是帮助儿童建立健康饮食习惯、避免超重和(或)肥胖的理想时期。虽然家庭对儿童早期生长所起的作用已被认识到,但大多数预防儿童超重和(或)肥胖的研究和干预仍把重点集中于儿童的饮食方面。目前仅有少数研究关注于顺应喂养。尽管这些关于发达国家中顺应喂养和儿童体重状况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近期的研究显示,顺应喂养能减少婴幼儿超重和(或)肥胖的流行率及降低长期肥胖的风险。同时,系统性回顾的研究也发现,非顺应喂养与儿童体质指数或超重存在正相关。
非顺应喂养是由于父母控制或主导喂养行为(控制型或限制型或强迫型喂),或由婴幼儿控制喂养行为(放纵型喂养),或父母忽视婴幼儿(忽视型喂养),从而导致喂养过程中父母和婴幼儿间缺乏互动。近期的研究证实,放纵型喂养方式会导致儿童较高的体质指数或超重和(或)肥胖。而父母对儿童饮食的控制或限制,通常是在儿童已经获得过多体重之后,而不是在察觉儿童可能出现体重超标之前。尽管很多研究已经证实,控制型喂养模式无法改善儿童的饮食行为,还会导致儿童的高体质指数(BMI)或超重和(或)肥胖,但由于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交叉设计,因而其中的直接因果关系很难解释,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父母的控制型喂养行为和儿童体重获得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已经发现可能导致非顺应喂养模式和儿童体重之间联系的潜在机制。有学者发现放纵型喂养方式会导致较多的碳酸饮料和甜食的摄入,而减少水果和蔬菜的摄入。而限制型或强迫型喂养方式会影响儿童对食物的选择,从而可能增加超重和(或)肥胖的危险性。一项来自于6个国家的健康和营养学调查发现,非控制并有回应的喂养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摄入水果和蔬菜。
强迫型喂养行为还会对儿童自身调节能量摄人的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在半个个纪以前就有学者提出,忽视婴儿的饥饱信号,特别是在婴儿还未饥饿或已经饱足时仍继续喂养,会损伤婴儿的饱足回应。提示父母通过增加食物的数量和(或)喂养的次数,从而促进婴儿摄入超过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其实,婴儿天生拥有调节能量摄入的能力。有研究报道,生后6周的婴儿已能根据能量的需要来调节配方奶的摄入量,从而满足每天的能量摄入。一项对于3022名4~24月龄婴幼儿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婴幼儿每日摄人食物的数量和体积成反比,即婴幼儿每天进餐的次数越多,则每餐的量就越少;每天进餐的次数越少,则每餐的量就越多。
尽管摄入健康、充足的食物对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避免体重不足或超重是必需的,但仅仅靠食物是不够的。采取顺应喂养模式,不仅能让婴幼儿更多地关注到自身的饥饱信号,并以自主、负责的态度进食,还能使婴幼儿获得长期健康的营养和生长。而仅强调食物的作用而忽略喂养环境可能会导致父母采取非顺应的喂养方式,并较少关注喂养过程中与婴幼儿的互动。当然,有关顺应喂养的具体操作,以及其对改善辅食添加期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具体效应、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短期及长期影响仍有待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证实。
资料来源:
任芳,盛晓阳.辅食添加期婴幼儿的喂养模式.中华儿科杂志.2015,53(2):153-55.
感谢关注儿科助手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