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那么由此而衍生了一个新的概念:早教。
早教这个概念是近几年引进国内的,这个行当从无到有,也不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广义来讲,所有在学龄前的教育都应该算早期教育。也有人认为早期教育应向前延伸到出生以前的母亲怀孕期的胎教。而一般所指的早教,是指主要针对0-3岁宝宝的各类早教中心。
要不要给孩子上早教?这个问题相信不少妈妈也在纠结。
我的观点是既不能一味迎合,也不能一竿子打死,只针对早教的某些言论,探讨一二:
● 别人上,我也要上,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落后。
可是你们想过没有,一味的跟风可能并不能达到你的期望,反倒会让自己与大众一样,在强烈的与其他孩子的对比中不断的焦虑,期望,再焦虑,再期望。而且也从没有哪家早教中心敢拍着胸脯说,“上了我们的课,你们家的宝贝都变会成天才儿童,清华北大随便上。”而没上早教中心的宝宝也未必会发育迟缓,输在了所谓的“起跑线”上。
● 攀比心态,认为是有钱人的一种标志,早教上的越贵越好。
这样心里的妈妈们可不是为孩子负责哦,也许有个好的环境让宝宝去玩确实很不错,可是这样既浪费金钱不说,注意力也不在教育自己的宝宝身上,感觉非常没有必要
● 工作太忙,没时间管孩子,直接送早教班。
一般有这种心态的妈妈可能面临着工作的压力,但又想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希望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但往往陪伴孩子上课的是保姆和老人。你不知道上课的时候保姆和老人是如何的在引导孩子,也许学会的不是好的习惯而是一些差的生活习惯,可能会适得其反。
看到这些,是不是早教也没必要了呢,让我们看看另一些声音:
婴幼儿在特殊敏感时期内,对某种能力或经验的涌入,例如:视觉、听觉、运动、情感、语言和音乐非常敏感,科学家称这一敏感时期为“机会之窗”。 “机会之窗”会打开亦会关闭,“机会之窗”的开启会使宝宝掌握这种能力变得容易轻松。当“机会之窗”关闭时,大脑也可以学习,但会变得非常艰难,不能获得和达到最好的水平。
现在科学证明,0岁脑部体积相当于成人脑体积的50%,3岁脑部体积相当于成人脑体积的80%。一个人的学习能力50%都是生命的头4年发展起来的。
大脑发展的关键时期是0-3岁的婴幼儿阶段,中国古人也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这个时间段中,人的大脑发展,形成今后智力、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基础。
有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早期教育的儿童比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儿童智商平均高出17%左右。由此可见,早教对孩子的将来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认识宝宝敏感期
敏感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现出如泉水般近似于疯狂的兴趣,这时他(她)会不断地、不厌其烦地操作、模仿或学习某一动作或技能,而且成果惊人。并且具有暂时性,一旦错过就不会存在。
秩序敏感期(出生至4岁)
语言敏感期(0至6岁)
感官敏感期(0至6岁)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
动作敏感期(0至6岁)
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
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
文化敏感期(6至9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
说到这里,妈妈们基本对早教都已心里有数了,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科学的早教呢?
早教不是简单重复的技能训练,早教最大的含义是引导,不是教,也不是学。而且完全不带有强迫和压力的成分,让宝宝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
龙应台在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相当有代表性: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早教是一种观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而并不是说我要教会孩子什么知识。既然早教是一种观念,我把它理解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刻。就是不需要你做特殊的事情,不一定要教孩子字母拼音什么的,而是陪伴他成长的一种态度,关注他,发现他的思考和进步,理解他,并且建议信任的一种过程。
如果妈妈们能够排除早教误区中的错误观念与做法,并认为自己真的能够坚持有能力有时间,并且想尽可能的陪伴孩子并且教育好孩子,那么上早教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宸心宸翼环球母婴店
您身边的母婴用品专家
专注进口母婴用品
淘宝ID:guwum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