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好奇心、自省力、坚持力、自控力、自信力、社交力和延迟满足能力组成的非认知能力,比起聪明、成绩好来说对于一个人拥有积极、圆满、成功的人生更重要!而坚持一门兴趣爱好,就能很好锻炼孩子的非认知能力。
作者:ParentsUp
来源: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
01
成功的人生,
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绩好”!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毫不怀疑地相信,一个人的成功主要倚赖于认知能力,也就是可以在IQ测试中测得出来的智力水平,以及各种学习能力,要提高这些能力,就是尽早让孩子开始付诸练习。
这种“认知能力决定成功”的观点,叫做认知假设(cognitive hypothesis)。
不过,随着经济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神经科学家对于人类发展的深入研究,认知假设学说开始被广泛地质疑。
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对于一个孩子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并非我们在儿童时期给他们大脑灌注进去的知识,和发展出的认知能力,而是我们可以帮他发展出的一系列应对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由坚持力、自控力、好奇心、自省力、Grit、自信心、社交能力组成的“非认知技能”,也叫作个人特质或者性格。
Heckman教授参与了一项研究。
这项研究开始于1960年,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老工业区,一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从黑人区招募了一些低收入、低智商的家长和他们3-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被分为两组,一组孩子进入实验者选择的Perry Preschool(佩里幼儿园),另一组则被自然放养。
佩里幼儿园是一所两年制、高质量的幼儿园,这个实验主要想观察,低收入家庭儿童经过高质量幼儿园的教育,认知能力是否会得到提高。
研究者对两组儿童展开长期跟踪调查,直到当时的小孩子成为40多岁的中年人,Heckman教授在实验中期加入研究组。
研究结果令科学家们十分不解。在刚开始的阶段,进入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毫无疑问地得到了能力的提高,他们在认知能力测试中,获得了更高的成绩。
不过意外的是,这种“智商收益”并未持久,到了孩子们都进入三年级的时候,读过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智商测试成绩与被放养的那组孩子毫无二致。就是说,一段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并未给贫困孩子们长期的智商提升,所以这个实验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失败的。
不过,Heckman教授和其他研究者将眼光放远,对被试儿童跟踪了数十年。他们发现,虽然进入佩里幼儿园的孩子没有获得持续的智商提升,但与另一组被自然放养的孩子相比,他们的高中毕业率、成年后就业率更高,在40岁的年收入高于$25,000,且犯罪率更低、拿低保几率也更低。
这证明,经过两年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孩子,终究还是拥有更好的人生。不过, 如果帮他们过得更好的原因不是智商提升,那是什么呢?
研究者们又对曾经的数据仔细排查,发现关键信息在于小学老师对两组孩子“个人行为”和“社交发展”能力的评估。“个人行为”记录孩子骂人、撒谎、偷窃、缺勤和迟到的频率;“社交发展”记录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Heckman教授就将这些和IQ无关的元素称为“非认知技能”,经过后续数年的分析,研究团队可以肯定地告诉人们:正是从佩里幼儿园学到的这些非认知技能,让那些在这里读过书的孩子获得更成功的人生。
至此,“非认知能力比认知能力重要”这件事,有了确凿的实证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不重要,而是科学家发现,人们过于强调智商、认知,而忽略了同样至关重要的非认知能力。
而且,如果一个孩子拥有坚毅品格、自律自控,并能时刻保持好奇心、专注力,不拖延、社交强,那么学业出众、工作优秀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去查看跨越身份、阶层逆袭成功的人物传记,就会发现他们都有非认知能力上的共同特点。
与此同时,主创团队抽样调查了国内2008~2016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在与这些学生、毕业生的访谈中,我们也觉察到,这些孩子都有极其自律、善于自省、高度计划、好奇心强,以及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的共同点。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普通子弟和底层孩子如何成功时,就不应该仅仅抛给他“好好学习”四个字,而是要认真考虑,在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如何帮助孩子们获得宝贵的非认知技能。
这就是我们提出“孩子篇逆袭路径”的理论基础,也正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各位家长:
让孩子努力学习是谁都会的事情,而且当今城市中的孩子,智商生来相差不多,认知能力的差别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来弥补。
未来孩子与孩子的区别,就在于谁的家长意识到了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并及早开始培养这些能力。
其中,进行一项爱好的练习,就是培养非认知能力的不错途径之一。
02
练习一门爱好,磨炼非认知能力
有爱好,为什么要放在第一项呢?
这是因为,“努力学习、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已经是人人都知道的前进路径。但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我们需要另辟蹊径,找办法提高孩子的非认知能力。其中,练习爱好就是一个有效途径。
坚持下来的人,成绩更好、能力更佳
根据多年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研究,拥有兴趣爱好,再加上练习和坚持,可以对孩子的成绩、性格、能力、学历,甚至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曾有一项实验(Eccles,2003),收集了美国密歇根市来自10所学校的1800个六年级学生的数据,并对这些孩子跟踪调查到21-22岁、25-26岁,研究发现:
那些发展了爱好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未来各个年龄段行为问题更少,吸烟、酗酒、吸毒、逃课几率更小,而且更能够享受校园生活、厌学情绪较少,并且大学升学率更高,也比没有爱好的孩子更愿意追求高学历,未来职业成就更高。
此外,有爱好的孩子社交能力、团队协作意识更强,在校内外更受欢迎;遭遇逆境时情绪更稳定,韧性更强,抑郁几率更小,精神状态更好;自制力、自尊心、自信心更强,对于自我认知也更为成熟和清醒。
那么,为什么有爱好的孩子在学业、社交、性格方面发展得更好呢?
一方面,音乐、艺术、体育等项目的学习,的确有助于开发大脑潜力,也就是获得认知性的“硬实力”。
这是因为,0-12岁时孩子大脑的“黄金窗口期”,除了基本的思维、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艺术的学习也能事半功倍地增强大脑灵活性。
有研究表明,学习并掌握一门乐器的孩子,普遍在数学方面的表现更好。此外,大脑中掌管音乐和语言的区域有所重叠,音乐和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有韵律、音调和节奏,所以孩子对于音乐的学习、感知能力,又会促进他们语言、阅读能力的发展。
还有研究表明,学习音乐可以增强空间感知、逻辑计算能力,对于科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等学科,也会帮助孩子增强理解。
同时,由各种激烈活动(庆祝、比赛、演出等)引发的激烈情绪,通常有助于激发肾上腺素,而肾上腺素又可以帮助激活学习活动所需的记忆力。
所以,有竞争意识和好胜心不是坏事,不应遭到家长的打压,如果你的孩子喜爱运动,体育类的爱好可以增强孩子记忆力,不妨试一试。
另一方面,学习、练习爱好的过程中,孩子能发展出非认知性的“软实力”。
孩子能够从中获取自制力、尝到成就感、得到自尊自信,并发展出一些为人处事中基本的价值理念,比如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全力去赢的拼搏感,以及应对失败的韧性锻炼,在应对枯燥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锻炼出非凡的坚持能力。
那些需要竞争的兴趣活动,能够培养出领导力、沟通力、表达力,还有竞争意识和人性洞察力。
03
普通家庭的孩子,究竟要不要坚持爱好?
不过,值得家长注意的是,练习爱好,并非培养非认知能力的唯一途径,通过爱好加强非认知能力,只有在满足“孩子喜欢练,家长供得起”两个条件的前提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如果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家长就需要进行再次权衡。
▊比如,第一个条件“孩子喜欢练”。
每个孩子可能都会在遇到困难、感觉乏味的时候,对爱好失去兴趣,那么这时候,什么样的孩子需要继续鼓励练习,而什么样的孩子,就应该适可而止、放弃练习呢?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有情绪抵触,但通过家长给予放松时间、进行兴趣引导后,孩子依然愿意练习,或者孩子本身就希望在这个领域成为佼佼者,那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平台期,鼓励他们坚持不懈、继续练习,顺便培养一下孩子的坚毅力。
然而,假如孩子对于学习的乐器非常抵触,甚至到了茶不思、饭不想,一提起乐器就火冒三丈、怒发冲冠的地步,那么与其让练习爱好影响亲子关系,不如果断放弃,让孩子通过运动、读书,或坚持其他事情,加强孩子的自控力、坚持力。
▊而第二个条件“家长供得起”,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就好比钢琴,不知从何开始,钢琴似乎成为了中产家庭的标配,仿佛不然孩子学个钢琴,那么就彰显不出这个家庭的高雅品味,也无法让人看出父母对孩子不遗余力的培养。
于是,“学钢琴”便成为了无数孩子童年的家常便饭,当然也是部分孩子的童年阴影。
就像文章开头的故事,S君家里有钱,父母供得起,学钢琴不会太影响家庭财产状况,而S君不想练的时候,其父母面对“钢琴费用、学费、时间”等高昂的沉没成本,做出了“及时止损”的选择,而没有因为过多的沉没成本,而继续做出无谓的投入。
不过,对于很多工薪家庭来说,钢琴的学习费用,着实占了家庭预算的一大部分,如果再想找更好的老师,恐怕预算更加吃紧。
而对于这样的家庭,如果孩子像故事中的L君一样,天赋异禀、吃苦耐劳、懂事听话,再招老师喜欢,那么家长做出孤注一掷的选择,牺牲掉自己的事业机会,忍受着孩子对自己的厌恶,用严苛到不近人情的手段,逼迫孩子练习,那么我们无话可说。
但如果孩子自身天赋平平,家庭负担过重,父母就不应该再紧盯着沉没成本的可惜,也不要为了营造一种“富足中产、高雅品味”的假象,而持续在钢琴上做无谓投入,更不应该以“我都花了这么多钱”为理由,逼迫孩子练习。
这就和明明年入10万,却一定要让孩子读一年20万的贵族学校一样,也许你表面上让孩子进入了一个精英环境,但20万只是学费,要想真正融入这个圈子,孩子可能还需要每年几次国外旅行、参加各种烧钱的生日派对,再多学习几门“贵族爱好”,这些你确定都能负担得起吗?
最后的结果,依然是不被高层圈子所接受。
▊所以,总结一下这两个条件,练习爱好,家长需要以平常的心态,接受孩子可能天赋平庸的事实,并做好投入打水漂的心理准备。
如果两个条件都满足,那么家长可以投入足够多,爱好应该也可以成为孩子人生的一大亮点;但倘若两个条件有一个不满足,那么就应该再三权衡;而若是两个条件都不满足,那么就果断放弃,人生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走。
我知道,要想让各位家长承认自己的投资决策失误、适可而止,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人们不会轻易承认自己选择错误,所以有无数家长,即便孩子对钢琴痛恨万分,即便全家的消费都因为钢琴而深受影响,但在外人面前,他们依然会云淡风轻地说,自己选择有多么正确,孩子的技能有多么高超。
但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对待沉没成本,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当然,如果孩子能够坚持爱好的学习,其实还可能收获一个副产品——遇到贵人,或者人生导师。
参考资料:
Paul Tough. 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 Copy
right date: July 2, 2013
James Heckman, Yona Rubinstein. The Importance of Non-Cognitive Skills: Lessons from the GED Testing Progra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 no.2. May 2001
Massoni, Erin. Positive Effects of 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Students," ESSAI: Vol. 9, Article 27. 2011 Mary Rombokas, Jeannette Heritage, W. Beryl West. High School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 College Grades. 1995.
Carl E. Schless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Grade Point Averag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search paper.March, 2004
Nikki Wilson. Impac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n Students.Research paper. May, 2009.
Kerrigan, C. Thoroughly good football: teachers and the origins of elementary school football. History of Education, 29, 517-542. 2000
Brenda Slegers. Brain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pril 17, 1997
Song An, Mary Margaret Capraro, Daniel A. Tillman. Elementary Teachers Integrate Music Activities into Regular Mathematics Lessons: Effects on Students’ Mathematical Abilities. Journal for Learning through the Arts,9(1). 2013
Eric Jenson. Brain-Based Learning: A Reality Chec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pril 2000.
Alana Semuels. Why do some poor kids thrive? The Atlantic. April 6. 2016
David Murphey, Tawana Bandy, Hannah Schmitz, Kristin A. Moore.Caring Adults: Important for Positive Child Well-being. Child Trends. Publication #2013-54. December 2013
K. Anders Ericsson, Ralf Th. Krampe, and Clemens Tesch-Romer. 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3, Vol. 100. No. 3, 363-406
K. Anders Ericsson, Michael J. Prietula, Edward T. Cokely. The Making of an Exper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2007
Bloom, B. S. (Ed.), (1985a). 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Bloom, B. S. (1985b). Generalizations about talent development.In B. S. Bloom (ed.), 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 (pp. 507-549).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End-
文章来源:家长进化论(ID:parentsup)高冷、严肃、名校控。与你一起,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相关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查看:
奶量:各月份婴儿吃奶量是多少?
晚睡:宝宝睡得晚怎么破?睡眠咨询师告诉你0-3岁早睡的实用技巧!
吃盐:一岁以内宝宝不要吃盐!高盐饮食对宝宝的5大危害......
缺锌:宝宝缺锌什么症状?不爱吃饭就是缺锌吗?含锌最高的食物是它别认错!
日常用药:布洛芬、妈咪爱、乳果糖......宝宝日常用药最全介绍,妈妈必知!
预防感冒咳嗽:孩子下眼袋变成这种颜色,妈妈要马上处理,这是即将生病的信号!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育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