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一则《价格不菲的亲子班》引起热议:
上万元的早教班真的有必要上吗?值不值?
早教是不是只要在家陪孩子玩就可以了?
好的早教老师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资质呢?
什么才是真正的早期教育,你造吗?
首先,早教不是提前教育
早教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总是会被狭隘化使用。将早教等同于学习应试教育的内容,显然是不妥当的。早教更准确地说是指每个孩子个体发展时,家庭给予他的所需要的早期教育:0~6岁期间的家庭教育,不是提前教育。孩子的成长周期有他一定的规律,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不要让孩子快速接触到应试教育,正所谓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
第二,早教的基础是家庭
谈论早教、良好的早教,其基础必须是基于家庭的。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对孩子有要求,那首先家长自己也必须做到“言传身教”。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连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反而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机构去做到,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每一个人性格或行为特质都有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影响,这恰恰源自于他们日常的言行举止,这也会对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再次,早教是个性化教育
大部分的父母,其行为都只是围绕着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于是才会出现“依样画葫芦”地照本宣科教育孩子。但这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孩子在接受行之有效的教育。孩子就是孩子,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尊重孩子成长的基础上,营造有着自身成长规律的环境和良好的家教氛围,才能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早教狭义地理解为“在早教中心上课”,或是“在家里陪孩子玩玩”,其实都是有失偏颇的。
那么,早教到底教什么呢?这个问题在报道中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回答,两岸早教给您答疑解惑:
早教首先教育的是父母
早教首先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孩子的成长是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长之上的,因为所有教育的选择都是父母思想的体现。如果不能从两人世界的夫妻成熟蜕变成三人世界中的父母,那么就极有可能会对早教做出错误的判断:一种是早教等同于应试学习;一种是认为早教不需要。只有当父母能够正确认识了早教,才会能意识到陪伴孩子成长才是早教的核心价值,父母的角色无人能够替代,这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父母学会了如何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并且在相处的过程中理解孩子的行为,通过不断完善自我、家庭的教养氛围,从而才能在家庭环境中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成长元素,这才是早教学习的第一步。
在家庭教育中汲取素材
早教需要父母根据家庭情况进行选择,所以父母需要根据孩子早期发展的个体差异,全方位的考虑孩子成长的需要都有哪些,能满足孩子哪些需求。比如,一个搞艺术工作的母亲,她的家庭就充满了艺术氛围,所以她可以提供给孩子足够的认知艺术的机会和艺术体验。在农村生活的家庭,可以借助先天的自然条件,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了解自然风貌。
通过外界获得成长机会
父母作为早期教育的实施者,并不能包办所有的家庭教育。因为,当父母客观地分析自我后,会意识到在某些方面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对孩子早教的部分时,就可通过外界的资源来完成对孩子早教的补足,比如幼儿园、早教机构等。但这种补足必须结合孩子的特点、父母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补。比如,一个不知道应该怎么和孩子玩的父母,就很可能需要借助一个亲子班来开拓自己的思维,从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宝贝玩耍的技巧,这就是一个补全的过程。
早教重在心智培养
人生下来就进入了家庭,在家庭中就已经开始在接受早期教育。如果将早教延伸至孩子出生之前,即母亲肚子里的胎教也可称为早教,可见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此外,早教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培养,比如体能、智能、心理能力。比如,一个人如果没有从小建立起自信心,那么他就不可能会想要自发地去做事,即使他具备了做事的技巧,但他也会自我怀疑,一旦在别人的敦促下去进行,只要有一些小小的困难就会绊倒他,因为在心理上他缺乏成事的信念。所以,让孩子从小感受到来自家庭给予他的安全感,父母教会他的意志力,从生活中领悟到的目标感等,其实这些远比其他学习技能都重要得多。
好的早教老师根本没那么简单
是不是没有考出幼教证书、不是海归派,就不能成为好的早教老师呢?在两岸早教,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两岸早教的老师们始终用心了解孩子,教会爸爸妈妈如何让孩子成为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两岸的老师们做的是在育儿的过程中鼓励父母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告诉他们“你们不懂育儿,我们来教你”。每个家长需要的,是理论如何用到实际育儿中。两岸老师们做的,是走到家长身边,近距离的示范、倾听、感受、关注并支持。两岸的老师们会为父母亲身作育儿示范,他们给予父母需要的育儿理论,并教会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让家长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我会”育儿,在育儿之路上,不再轻易挫败,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专家陈学峰说:“如果是高质量的早教中心,它能够对家长在家里如何和孩子更好地互动,如何给孩子更丰富的环境,给予一些指导。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亲人建立流畅的表达的关系。”她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好的早教中心应强调‘父母与孩子的互动’,父母更多的陪伴和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早教。
两岸早教相信并坚持,最好的早教并非只是在早教课堂上的体验与学习,而是应回归到家庭,由父母来完成,而两岸早教愿意陪伴、支持并帮助成千上万的家庭更好、更自信地走过育儿之路,与孩子共同成长。
感觉统合的学习是学习一切的基础!
感觉统合失调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需要给与必要的矫正。感统失调通俗的说法是:儿童大脑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很轻的障碍,药理是无效的必须通过合理的训练才能纠正。
有的家长认为只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才会有必要进行感统训练,其实不然。据大量科学调查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统失调,只是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对于感统失调的孩子,12岁以前通过专业训练将很容易得到纠正,一旦超过这个年龄,将很难改变,成为孩子一生的遗憾。经过训练的孩子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注意力、情绪、自控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饮食、睡眠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