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建议根据儿童<6月龄、6~8月龄、9~11月龄以及12~36月龄不同阶段年龄特点,分别围绕营养(喂养)建议、进食行为、常见问题处理以及营养评价4部分描述,最后以表格形式汇总各阶段的要点。
本建议主要目标人群为健康足月儿,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以及其他有特殊需求婴幼儿的喂养建议可参考其他相关指南。
1岁后应选择易消化的家常食物,食物质地适宜,可少量添加盐与油,进食的规律与家人一致;
有条件母亲(乳量充足、儿童不依恋)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
注重进食行为训练,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避免偏食、挑食行为,15月龄后应脱离奶瓶;
幼儿应摄入维生素D 400~600 IU(10~15 μg)/d,包括食物以及维生素D补充剂来源。至少500 ml/d奶量,保证钙营养需求;
正确使用生长曲线评价幼儿营养状况;
每年进行血常规检查以筛查缺铁性贫血,预防缺铁性贫血。
幼儿的生长速度相对婴儿期明显变慢,食欲波动很大,有时甚至比婴儿期进食量更少些,但摄入食物质地更厚实,能量密度较婴儿期更高。
幼儿阶段食物的能量供给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食物种类基本同成人,脂肪所供能量占比下降,而碳水化合物占比逐渐上升(谷类100~150 g/d、蔬菜200~250 g/d、水果100~150 g、肉类动物性食物50 g/d,乳类至少500 ml/d)。有条件的母亲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不强求幼儿吃所有食物,但需保证每一大类食物的摄入量,如不一定吃各种绿叶蔬菜,但需摄入至少1~2种蔬菜。与成人一样,正常幼儿可偏好某一种或某几种食物,但要控制偏好食物的量,同时提供其他健康食物以保证幼儿营养平衡。如只提供偏好的食物,易形成儿童偏食挑食习惯。鼓励幼儿适当饮水,但不宜摄入饮料。
不同质地的食物可进一步训练幼儿吞咽、咀嚼能力。为防止幼儿窒息,避免进食坚果,或颗粒状、易发生误吸的食物,如花生、玉米、葡萄、果冻等。
(1)维生素D:2008年美国儿科学会以及《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及2010年刊登的关于维生素D推荐相关建议中,对于1岁以上儿童建议维生素D的摄入量为400 IU(10 μg)。但是2016年"全球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循证指南"在荟萃了全球研究证据基础上,建议1岁以上儿童每天600 IU(15 μg)的维生素D以满足基本营养需要,这包括来自配方、其他强化维生素D食物以及维生素D补充剂来源[4]。如果食物来源无法满足,建议额外补充不足部分,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幼儿(婴儿期有维生素D缺乏、皮肤颜色深或紫外线暴露不足、北方高纬度地区冬春季节等)。(2)钙:幼儿每天500 ml的奶量,能够保证钙营养的需求。但是一些幼儿奶量明显摄入不足,需要考虑钙营养状况。1~3岁儿童每天钙需求量为600 mg。(3)铁:注意保证富含铁和锌的食物,幼儿若饮食均衡,一般不需要再额外添加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
与家人共进3顿主餐,2~3次营养丰富的辅餐(水果、牛奶、面包、饼干或自制小点心等)。进餐时间应在20~25 min/次,定时就餐,儿童食量可波动,不强求定量。
幼儿与家人同食,有条件家庭可让儿童坐在儿童餐椅就餐,便于与家人互动交流。避免进食时看电视或玩玩具等,更不可追喂进食。幼儿应学习抓、用勺子,参与进餐过程,逐步学习自己进食。允许幼儿进食过程狼藉,在进食过程中熟练掌握进食技巧。培养幼儿规律的进食习惯,家长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各种食物满足生长需要,不强迫进食。识别幼儿饱腹的信号,允许吃饱后离开餐桌。对较年长一些的幼儿,可适当参与食物的制作过程或者餐前准备餐具,提高其对进食过程的兴趣。
12月龄开始学习用吸管杯饮水,15月龄起应弃用奶瓶,用杯子饮奶或水。
1岁以上的幼儿鼓励摄入富含纤维的水果。即使摄入果汁,量也应控制在120 ml以下,且为100%果汁或适当水稀释的纯果汁,不应是含果汁的饮料。不建议用奶瓶摄入果汁,应使用杯子喝。
因为新鲜牛奶未经过营养素强化,尤其是无法保证婴儿的铁营养的供给,因此其营养不能很好地保证1岁以内婴儿的营养需求。1岁以后幼儿可摄入新鲜牛奶。因脂肪仍是年幼儿童能量的重要来源,2岁以内的婴幼儿不建议喂哺低脂或脱脂牛奶。1岁以内婴儿都不建议使用蜂蜜,因其易被肉毒杆菌污染。
询问儿童每天饮食及营养均衡情况,注意偏食挑食情况,重点评估饮食行为。
重点观察年龄的体重、年龄的身长、身长的体重,应用生长曲线进行营养评价。动态观察幼儿的生长水平、速率和匀称度,及时发现偏离并查找原因。1~2岁幼儿采用身长的体重,2岁后计算体质指数。如生长曲线上相关测量值<第3百分位数或者>第97百分位数,或与前次评估相比指标向上升或向下跨2条主要百分位曲线,需寻找原因,必要时及时转诊。
1岁后每年血常规筛查铁缺乏,治疗效果不佳者转诊。详见"儿童缺铁及缺铁性贫血防治指南" 。
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喂养建议汇总见表2。
信息来源:中华医学网公众号。转载为了分享,分享积淀美德。觉得好,就快快转载吧!转载请注明来源。点击“写留言”可参与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