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且看幼师怎么说
文/ 如荷
午班,微凉,孩子们盖着暖暖的被子。有的已经睡着,有的假装睡着,有的正在像扭股糖似的辗转着,无意中看到一个男孩正在给他的小邻伴拉被角,被关照的孩子已经睡着,丝毫不知道这来自于旁边的小温暖。
掖被子的小可爱是开学后转来的小男生。曾经问过家长,怎么想到要转园呢?回答是“因为小渝小朋友转过来了,孩子闹着不上幼儿园,只能也跟着转来。”
当时听了,不过一呵呵,心里说,五六岁的孩子,哪有那么深的友谊?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点点滴滴中发现,这两个孩子还真是有着超铁的友情。
每天后来的那个,一进班必定会问“小渝来了吗?”如果是来了,自然一副兴高采烈眉开眼笑的样子,如果恰好没来,便一定要问为什么没来?告诉他不来是因为生病了,便会追问一句“明天会来吗?”告诉他“会来的。”还不放心的再追一句“你不要骗我哦!”
早晨如果哪一个先到,必定会在旁边留下一张椅子给对方,看到对方进门,瞬间便眉开眼笑的挥手喊“这儿呢这儿呢!”
下午离园前穿衣服,也会互相帮忙,一个两手抻好衣服,另一个伸胳膊穿好。更有刚才,晚睡的这位不断的给旁边的另一位掖被角,那场面看了,满满的都是感动。
这要多高的情商才能做到如此的小体贴,小温暖。毕竟只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一个懂得给予爱的孩子,必定是体会过爱的温暖。这样爱的给予,也一定是和家教有关,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才会有一颗柔软而善良的心,获得爱,并学会传递爱。
记得很久之前曾看到过一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是少管所的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犯。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个孩子从童年父母离异后,跟着父亲生活。父亲酗酒成性,醉后对他非打即骂。
在长期暴力环境里长大,他与别人的沟通,常常是一言不合就以拳头说话。终于在一次失手后,将对方打成重伤,被收容在少管所。
文中的最后指出,一个用拳头说话的家庭,教会孩子的,也只能是用拳头说话。没有享受过爱的孩子,不懂得爱的滋味,自然不会用爱与世界交流。因为拥有,才能给予。自己本身没有,又拿什么给别人呢?
所以说,一个孩子身上能看到一个家庭的氛围,两个家长的素养。家长的喜好,观念,秉持,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方向。
有句话叫做“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要成为那样的人。”
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是最好的老师。
班里有一位特别懂事的孩子。很大方,很懂事,喜欢帮助老师做事,也喜欢帮助小朋友。如果哪位孩子忘带铅笔,只要问一声“谁想帮助一下这位小朋友,他忘带铅笔了。”总是会听到他大声的回应。
他会主动帮助能力弱的小朋友穿衣服。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来帮助你!”
记得有一次发手工纸,两张纸里有一张有些皱。他拿起了那张好一些的纸,另一个孩子不乐意了。皱着眉头,刚想喊。他已经递过去了,说“你用这张好的,我用这张皱的!”对面的小脸瞬间笑了。
远远的看到这一幕,特感动,也特温暖。走过去又递给他一张好纸,摸摸了他的头。他抬头一乐,说一声“谢谢老师!”
他的年龄在班里并不数他大,但他的所作所为,却颇有大哥哥的风范。
他的家庭我也有所了解。通过偶尔的沟通,可以看出他的家长很注重家庭教育,在很多行为习惯上要求非常严格。很小的一个细节,每次放学一定会提醒孩子和老师说“再见!”事情虽小,却足以看到作为家长的用心。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很多习惯养成,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幼儿园里人多,难免有碰碰撞撞,偶尔的小擦伤,和家长提起,家长都会说“没事,男孩子,这点不算什么。”
家长的云淡风轻,孩子自然也就感觉没什么。反之,家长的大惊小怪,言辞激烈,孩子也必定会认为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
是想成为斤斤计较,还是大气有魄力的孩子,全在家长这个方向盘。
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乡下婆婆去给城里儿媳看孩子。有一次孩子摔倒了,婆婆第一反应是把孩子扶起来,然后跺着那片地板说:“这破地,都怪它,把俺宝儿摔倒了。”孩子看了这阵仗,哭的更响了。
一旁的儿媳很是纳闷,问:“明明是他跑的太快,怎么会赖在地上呢?你这样教育孩子,孩子以后会把所有自己应负的责任,全部推给别人。他并没意识到摔倒是自己跑的太快的问题,以后还会摔第二次,第三次。”
婆婆当然不服,认为儿媳是小题大做,不就哄孩子嘛!孩子不哭就行,哪有那么多事。
殊不知,家长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处事观念,直接会烙印在孩子身上。
从教十多年来,发现家长的综合素养越来越高,在孩子的成长中,关注的不再是穿暖吃饱,而是更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这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接近。
在小学任教的闺蜜,曾提到过班里有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其实追根溯源就涉及到幼儿园习惯养成上。
俗话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那么三年的幼儿园生活,注意力的养成已经是根深蒂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的是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何谈理解,何谈成绩。
而幼儿期的注意力只有十多分钟,怎样让孩子在剩下的十多分钟的活动中,坚持到底,就需要老师一手戒尺,一手游戏。这里的戒尺当然不是体罚,而是“活动要求”,怎样用策略去要求,用游戏去吸引,是老师要做的。
幼儿期正是学规矩的时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启蒙。孩子是一张白纸,你教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
孩子的教育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完成的,也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做好了,才能使孩子少受社会教育。因为社会教育不是严师和慈母,而是陷阱与刀枪。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享受爱,也传递爱。心有温暖,也传递温暖。也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理解,幼儿教师不仅仅是手持戒尺,还有眼中带光。这光是爱护,是责任。
作者
宋爱亲,笔名如荷,邢台人,幼儿教师。热爱文字,喜欢用随笔记录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精彩回顾:
1天下女皇 【河北】 如荷
2天下女皇征文 母亲 【河北】 如荷 (0082号)
3.天下女皇 蜕变的鸟儿 如荷
4.天下女皇 《一切,趁早》 如荷
5.天下女皇 岁月有痕 如荷
6天下女皇 悟 如荷
7.珍惜懂你文字的那个人 如荷
8.与鸟儿同行 如荷
9.在文字里等你 如荷
10.不要崇拜哥,其实哥也很脆弱 如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