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还是剖?这是个问题……

这场“怎么生”的PK战,到底有胜负吗?



作者|赵圆圆

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生孩子,是顺产还是剖宫产?相信每个产妇都想过这个问题。

 

有人觉得:我就是要顺产,顺产有利宝宝健康!

 

有人觉得:不不不,我要剖宫产,顺产太痛了!万一顺转剖,太折磨人了!满身的抗拒!

 


其实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顺产,都是依据个人身体情况而言,母婴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胎心监护:胎儿反应极差,危在旦夕

 

早上7点多,妇产科李玲医生到达了工作岗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一对夫妇气喘吁吁地赶来,“医生,我媳妇肚子疼,一阵一阵的。”这位丈夫紧张地说。

 

李玲询问了基本情况,得知这位产妇君君(化名)已怀孕37周,早上5点多出现腹痛。立即安排对其进行胎心监护。仪器上波动的曲线突然趋于直线,胎儿心跳极度异常,甚至下降至80次/分,且不能迅速恢复正常!这表示腹中胎儿缺氧,十分危险!可产妇宫口只开一指,无法顺产,需要立即进行剖宫产手术,一刻也耽误不得!



顺还是剖,医患双方争执不下

 

当李玲把这个建议告诉君君后,君君的反应是:坚决拒绝剖宫产!

 

原来,君君从备孕以来,内心对剖宫产非常的抵触,想要顺产。她了解到,顺产对于她自己来说,可以不留疤痕,恢复快;对孩子来说,产道的挤压对孩子的大脑、身体都有好处。


为此,君君整个孕期都坚持练习瑜伽,合理膳食,为顺产做足了准备。


然而吸氧、改变体位等多种措施均无法纠正胎心异常的情况,医生劝说无果只好继续严密监护,并随时做好手术准备。

 

作为母亲,李玲理解这位产妇想要顺产的心情!

 

作为医生,李玲知道这样的图像意味着什么,继续耽搁下去,可能会是一场悲剧。


可患者、家属不签字,医生即便是心急如焚,也只能干着急!


10分钟后,胎心监护又一次出现危象!

 


这一次,李玲放弃了对君君的劝说,把希望寄托在君君丈夫身上。为了更有说服力,李玲把正常胎心监护的图像和她的进行对比,仔细地分析了胎心异常的几种可能性和潜在的危险。


“作为妇产科医生,我们必须果断地做决定。虽然顺产有各种好处,但一切都要建立在胎儿健康的基础上,一旦胎儿出现意外,顺不顺产,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句话,让君君丈夫幡然醒悟,立即同意做手术。


脐带脱垂,胎儿随时会断粮断氧


手术很成功,君君顺利产下一3050 g健康男婴,结局欢天喜地。可是,李玲却非常地后怕。

 

原来,打开腹腔后,李玲发现,胎儿隐性脐带脱垂,导致胎儿缺血缺氧,造成胎心异常。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及胎儿生命。胎儿脐带脱垂的发生概率为0.4%~10%,虽然概率小,但“危”力巨大。

 

选择顺产,继续等待宫口开全,这个过程中,胎儿脐带可能会受到严重挤压,孩子健康出生的几率未知!

 

选择剖宫产,立即手术,孩子健康出生的几率近乎100%!

 

你会为孩子,做出怎样的选择? 



顺产or剖宫产?永恒的话题……

 

顺产,对自己对孩子都好,很多产妇都希望能够顺产,包括妇产科医生也会建议产妇:条件允许的话,顺产是最好的。

 

但是最好不代表就一定适合你。就像上述产妇在胎心监护显示有危险的情况下仍旧拒绝医生的建议,盲目坚持顺产,拒绝剖宫产的情况是不可取的。

 

顺产不是你想顺,想顺就能顺;剖宫产也不是你想剖,想剖就能剖。

 

影响分娩有四大要素,即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想要顺产,是有条件的:



第一:胎位和胎儿大小合适。胎位不正,勉强顺产,风险较大。

 

第二:羊水量正常。若羊水量少,宝宝出生时缺乏润滑,易出现呼吸困难。

 

第三:产妇无严重合并症。

 

第四:产妇心态良好。顺产的疼痛,产妇要有心理准备,必要时可以选择无痛分娩。


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剖宫产也是有指征的,如存在以下情况,则应当选择剖宫产:胎儿窘迫、头盆不称、瘢痕子宫、胎位异常、前置胎盘或前置血管、双胎或多胎妊娠、脐带脱垂、胎盘早剥、孕妇存在严重并发症、巨大儿、产道畸形、外阴疾病、生殖道严重感染性疾病、妊娠合并肿瘤。


因此,到底是顺还是剖,不是简单“我想”就可以的。除了一些自身能看到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只有根据医生的诊断,才能最终综合确定选择何种分娩方式。分娩前,医生会对孕妇进行详细的全身检查和产科检查,以估计胎儿大小、脐带的位置、胎儿的位置等因素,一切正常的话医生会建议孕妇选择自然顺产的分娩方式,如果有其他不确定安全的因素,医生也会给出一个科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0-120,197-207.

[2]杨慧霞.剖宫产的现状与应对措施的思考[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2-4.

[3]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4, 49(10).


考考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