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优贝贝早教关注我们
优贝贝早教,开发孩子的潜能,发现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
收拾玩具其实是及时归位,以便下一次可以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而环境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归位的前提是每样玩具都有固定的位置,孩子很明确什么玩具应该放在什么位置。这也是符合孩子内在发展的秩序感的。
秩序感,首先是外在物品的秩序感,让他们对世界有更深的理解,最终帮他们建立内在秩序感和逻辑性。
如果玩具没有固定位置,都是随意堆放,不仅会增加孩子寻找玩具的时间,引发孩子的沮丧感,甚至放弃。也会为了寻找一样玩具而把很多其他玩具都翻得到处都是,增加最后收纳的困难。
外在混乱的环境也会让孩子内在比较混乱,进而在性格和做事的秩序感上显现出来。
孩子对于秩序的敏感性可以在他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就被观察到。从孩子看到所有的物品都在它们本该在的位置时,他们表现出的热情与快乐就可以看出。
——《吸收性心智》
有的家长给孩子展示出来的玩具很多,希望孩子可以更容易挑选到感兴趣的玩具,玩耍起来更专注。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
可以选择的玩具太多,反而增加孩子选择的困难,太多而不知道该选哪一种。
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很容易这种玩一下,然后又换另一种玩。
很容易让玩耍的地方一片狼藉,增加孩子收纳的畏难和抵触情绪。
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专门陈列近期玩具的地方,不经常玩的就收藏起来,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过一段时间,把孩子不常玩的收起来,换成其他的玩具,增加孩子的新鲜感。
如果在有序的环境中,孩子仍然不收玩具,首先我们需要确认孩子知道收纳的规则。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因此成人给孩子树立的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
“宝贝,玩玩具可以,但是玩好之后需要放回原来的地方哦。”
所有的规则都需要提前告知孩子,有的还需要和孩子商讨并达成一致。如果事前没有说,事后很容易发生争执。
这样孩子就提前知道了选择玩玩具同时需要承担放回原位的责任,这也是很好的让孩子学会负责任的好时机。
计划晚上九点十五分睡觉,八点半收玩具,提前十分钟提醒他:“你还可以再玩十分钟哦~”可以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玩耍时间。
临近收拾玩具时间不要再让他拿新的玩具出来,以免时间到了却无法结束,很容易产生亲子冲突。
如果提前做了以上的准备,到了时间需要收拾的玩具也不多,绝大多数孩子会很爽快地收掉玩具的,可以提前规避掉很多的冲突。可见环境准备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在告知规则时同意了,到了约定的时间却不想收拾玩具,成人应该理解孩子的情绪,同时温柔而坚定地帮助孩子遵守规则。
“八点半啦,我们要收掉玩具准备洗漱喽!”很可能此时孩子不想收,一脸不情愿。
妈妈:“你好像有点不开心”(体会孩子的情绪)。
“可是现在时间到了,的确该收玩具了”(陈述事实)。
这里也可以用游戏力的方法,如:现在已经太晚了,和你一样,玩具也要回自己的地方休息了。妈妈一起帮你把它们送回去?或者你想自己送它们回去?
这里各位爸妈们可以开启影帝影后级别的表演,越逼真越好。不是有这种说法吗?做个好妈妈全靠装啊。
停顿一会,看下孩子的反应。有的孩子会提出来要妈妈一起帮忙收拾;如果孩子很不乐意,也可以主动提出帮助他一起收拾:“没关系,我会帮你一起收。”(给孩子安全感,这么大的烂摊子不需要他一个人收)
注意妈妈可以帮孩子收玩具,但一定要让孩子陪着。在陪的过程中,妈妈可以耍点小心机,邀请孩子:“宝贝,你帮我拿一下那个好吗?”“这个太多了,你能帮我放到那个地方吗?谢谢你宝贝~”
这个时候,孩子便会慢慢慢慢参与了。不必要坚持收玩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要他独立完成,这样很容易和孩子冲突起来。只要他参与进来就好,然后循序渐进地让TA参与得越来越多。
如果到了约定的时间孩子还想继续玩,妈妈可以坚持规则,直接将玩具收掉;也可以和孩子商量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具体可以根据当时情况以及自己的养育特点选择适合的处理方式~
①随时可以结束的游戏(例如拿着小汽车跑来跑去),建议到约定的时间就停止;
②短时间内可以告一段落的游戏(例如拼图、橡皮泥等),可以等待孩子完成或者妈妈帮助加快速度;
③还需要很久才能完成的玩具(建构类玩具,比如积木等),可以将完成了的那部分保存在一个不被影响的地方,孩子第二天可以继续玩。
在制定规则时,我们就已经告诉孩子不遵守规则的自然结果,这时可以再次强调一下:
“你不能按照我们约定的时间收这份玩具,说明你在这个时间还没有准备好。那么明天开始这份玩具你暂时不能玩,等你什么时候准备好能够及时收掉玩具会再拿出来玩。当然,你准备好的时候可以告诉我。”
语言一定要配合行动,言出必行。不能因为孩子哭闹而心软,否则家里的规则将变得没有意义。
妈妈要求孩子收拾玩具,孩子毫不理会,妈妈气冲冲地要挟孩子:“你再不收就没有酸奶喝!”。
跟事情本身无关的后果并不是真正的行为后果,而是惩罚。
首先“再不....你就没有/不可以......”这个句式会让孩子感觉很不舒服;其次孩子会有真的蛮想看看到底会怎么样的心理。此时如果家长又没有按照自己所说的后果执行,家长的权威就受到了破坏。
孩子不管是在你的协助下收拾好了玩具还是自己独立收拾好,家长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赞美,将自己的满足感表达出来。
“哇,好开心啊,这里变得好干净。”
说事实,让孩子体会到原来我整理好玩具地面可以变得这么干净。通过由衷的赞美让孩子进行总结。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家长前后一致的行为。如果有时孩子没有收玩具家长允许,有时又要求必须收,这样孩子也会混乱,很难养成每天收拾玩具的习惯。
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孩子一开始就能接受的任务到挑战,孩子会在收拾玩具的过程中体会到“我可以把事情做到这么好”、“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会帮助我”,逐渐建立起秩序感,走向自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