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吃零食、爱看电视玩游戏?最好的办法来了!

孩子爱吃零食怎么办?

孩子爱看电视怎么办?
孩子爱乱花钱,爱浪费怎么办?


常听到妈妈们问这样的问题,可是,亲爱的妈妈们,你们小时候是不是也爱吃零食,也爱看电视,也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呢?


这是多么正常的需求啊!

小宝宝,处在生命的最初,对什么都有特别强烈的好奇心。最开始,妈妈的笑脸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看到妈妈就咧嘴笑逐颜开。


几个月大的小宝宝,手脚可以自由活动啦,探索从吃开始啰。吃啥呢,吃手!手一得空,总是往嘴里塞,刚开始是一两个小手指,之后恨不得把整只手都塞进嘴里。等再大些,手能拿到东西,就抓到什么往嘴里送什么,洗完澡,穿着薄薄的睡衣,抱起脚丫子就开始啃啊啃啊,吃得可香呢,你去看他,总能看到怡然自得又满足的笑脸。



慢慢长大,可以拿一件玩具又拿一件玩具,玩起来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不往嘴里送了,因为两只小手开始忙活的事儿越来越多啦。孩子就是这样自然地生长着。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养孩子!


孩子怎么高兴,就怎么养。

生理得到了满足,人自然而然会过渡到高一层次的追求。吃零食,看电视,玩游戏,买东西,这些都是最最基本的生理及感官需求而已。


可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就是做不到呢?

因为看不见孩子真正的需求。

例如,早上吃一个鸡蛋,对身体好。这是父母的认知。所以,每天早上妈妈“辛辛苦苦”早起,给孩子煮鸡蛋。孩子吃了几天,不想吃了,就跟妈妈说,我不想吃鸡蛋。可这位妈妈完全不管孩子的需求:“吃鸡蛋对身体好,你看你,就是不好好吃饭,这么瘦,怪不得老是生病。”可孩子就是表示不想吃,妈妈又开始了:“我每天早上这么早就起床,就为了给你做早餐煮鸡蛋,是为你好啊,你还不吃,你怎么这么不体谅我,怎么这么不听话?......”巴拉巴拉一大堆就来了。


孩子或许极不情愿的吃了。之后演变成:拿着鸡蛋谎称到学校吃,等到了学校,孩子立马把鸡蛋扔进了垃圾桶。

这样的做法,让孩子和妈妈情感无法链接,又让孩子内心愧疚挣扎:“他们都说妈妈爱我,是真的吗?”可是最真实的身体感受:“我不爱吃鸡蛋”,妈妈强迫我吃,妈妈不爱我啊。“我不爱吃,不吃对不起妈妈,我怎么办?”孩子不得不寻找解决办法,最后,谎言就这么来了。


一个鸡蛋,妈妈和孩子一直闹别扭,一直纠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深陷于:妈妈不爱我,怀疑,愧疚,挣扎的漩涡中。



吃,这么简单的生理需求上,看不见孩子真正的需求!这样的关系模式几乎会复制在其他和孩子的相处的方方面面。


比如,学习是孩子的事儿,父母偏要去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父母的认知是:“作业越多越好。”于是除了老师布置的一大堆作业,还给孩子买了大量习题集,软硬兼施要孩子一定做完;


又比如,孩子喜欢音乐喜欢吉他,可妈妈说,“吉他有什么好,钢琴才好。”各种方法用尽,让孩子去学钢琴。到后来,可想而知,孩子早早厌学,对音乐的热爱也被扼杀了。

父母真爱孩子,是来陪伴和成全一个自由的灵魂,而不是来扼杀他与生俱来的生命能量。



看电视,玩游戏,也是同样的道理。

允许孩子看电视,孩子到最后会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往往也是高质量的动画片,电影。

允许孩子玩游戏,孩子到最后会玩有趣的游戏,或者有挑战的有成就感的游戏,也或者不玩儿了,虚拟世界满足后,会更喜欢真实的世界。咦,我们三岁时,视如珍宝的玩具,在哪儿呢?早已束之高阁,落满尘埃了吧。


我观察到孩子,由自己内在的神性指引着,心无旁骛地按着他自己想要的方式发展着。我看见了一个人,得到了自由之后,美好的模样。生命真的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