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是中国分娩镇痛的发源地,而曲元教授是无痛分娩的体验者和开创者。对于女人生孩子到底有多疼?在中国医学疼痛指数上,认为产痛是仅次于烧灼的第二大伤痛。进行分娩镇痛既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国际医学界比较认可且应用广泛、效果理想的方法是椎管内阻滞镇痛。目前全中国只有10%的产妇享受过无痛分娩,而美国已经达到了60%。
为了证明分娩镇痛的安全性,北大医院一直进行着临床研究。曲元教授说,北大医院从2001年开始规模化开展分娩镇痛。安排专职人手,24小时开放镇痛服务,应用电子镇痛泵,全产程持续镇痛,记录监控。目前分娩镇痛数量占全部分娩总数的50%,一年要做2000多例分娩镇痛。研究表明,与无镇痛相比,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新生儿产后早期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减少剖宫产率,并有可能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手术室外的这些无痛技术,开展难度最大的就是分娩镇痛,分娩镇痛要求麻醉医生24小时做准备”曲元教授说。“通常情况下,麻醉科的工作是病人预约好了的,提前说好什么时间来做,但是生孩子是无法确定时间的,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发动。而且夜里生孩子的人多,对于医生来讲,夜里值班的人手反而很少。人手越少的时候工作量越大,这是很大的矛盾。”
全国镇痛分娩学习班
从根本解决无痛分娩麻醉师稀缺资源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让广大妇女有尊严的分娩”,是曲元教授这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坚持的目标。镇痛分娩要达到的效果是让产妇既感受不到麻也感受不到醉,这项技术让产妇可以在宫缩的十几个小时自由活动行走,在生产时可以感受到压迫。无痛分娩是主动地生育过程,而剖腹产是被动生育过程,它大大提高了产妇的自主能力,这也是提高产妇尊严最直接的途径。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高龄产妇问题促进着无痛分娩技术的应用,女性因为怕疼不敢生育的问题迫切需要依靠无痛分娩技术进行解决。
既然不同分娩有这么多的好处,需求量也非常大,那么为何在中国却无法普及呢?“主要是一些传统观念、和麻醉医生缺乏的问题”,曲元教授说,而我们能做的,能解决的最直接办法就是培养更多的大量的麻醉医生,举办直接面对临床的全国分娩镇痛学习班就是为解决这个这个问题应运而生的。
近期的榆林产妇跳楼事件,让我们再一次绷紧了神经,开始反思生育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开始思考医院、社会、家庭、以及产妇自身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女性怀孕的过程是辛苦的却也是幸福的,最后生产那一刻老话讲就像经历了鬼门关,我们不能因为即将到来的婴儿而忽视产妇的生育过程,同样不能因为需求巨大的等待无痛分娩的人群而忽视麻醉师的工作强度和薪资待遇。她感慨道:“麻醉师是整台手术的指挥官,也是幕后英雄,很多人不知道麻醉师是患者最后的生命防线。”在中国麻醉师的人数相对于需求量来说严重不足,更不要说无痛分娩领域对麻醉师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实际人数,每年麻醉师的猝死率都非常高,呼吁全社会关注麻醉师群体,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增强职业获得感。
曲元教授相遇常春藤
让舞蹈相遇医学
个人简介
曲元 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 硕士导师,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会员。
1987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2000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硕士学位,从事临床麻醉工作近30余年,具有丰富的麻醉工作经验。于2001年开展分娩镇痛新技术,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成为国内较率先规模化、规范化实施分娩镇痛技术的医院。自2002年开始至今,已为全国分娩镇痛学习班培训医师数千余人次,为推广分娩镇痛技术做出了贡献。并使北大医院成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和中华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认定的优秀产科麻醉培训基地,当选为该基地的优秀教师。曾在报刊、网络等媒体做过大量科普宣传,并两次做客CCTV-2《健康之路》节目, 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先后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了《临床麻醉学丛书——妇产科麻醉学分册》、《疼痛治疗与麻醉咨询》。副主编了《促进自然分娩技术》,并参编了二十余部著作及教材。
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胸麻醉分会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医刊》杂志编辑委员会特约编委;《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等职。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全国分娩镇痛学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