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快2020年了,该怎么讲母乳喂养?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在美国和加拿大,据说还有人生活在不用电和现代器具的农业社会。他们不是因为贫穷或是所处荒僻之地,而是选择过这样的生活。他们是阿米什人(Amish)

 

第一次听说阿米什人是几年前和一个邻居讲起我正准备去俄亥俄州看望朋友。她说,她就是从那个州来的,那里有仍旧过着18-19世纪生活的阿米什人。

 

100多年,无论是因为宗教分裂原因还是现代科技的广泛使用,目前只有小部分的阿米什人仍旧穿着传统服装,使用马车,坚持手工耕作。尽管他们不认为电或者现代技术是邪恶的,但是相信这会使生活复杂,并引发物欲和竞争。因为宗教原因,阿米什人不采用现代的避孕措施。在一些报道里,他们的家庭秘密就是用母乳喂养来延迟下一个孩子的出生。

图片来自www.babygaga.com

 

因为只是去拜访一个朋友,我在俄亥俄没有看到阿米什人。不过今年我和汪鱼儿在从四川走到西藏的时候,看见藏区有些村庄里年轻的母亲穿着传统服装,给孩子喂奶,喂完奶就去烧火做饭。藏区有些地方还没有通电,烧饭或取暖大部分地方还是用柴火或牛粪。几年前墨脱县的一些村子里的村民,买米要走到波密去,一来一去就要走上1个多礼拜。小卖部不是村子的标配,有时村子离最近的小卖部20-30公里。小卖部里就有些饮料和方便食品,顾客主要是附近建设工地上的工人,还有就是骑行318的人。水和食品是这条路上的刚需。

 

藏族人并不排斥电和现代工具,他们骑着摩托,开着拖拉机,即使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东达山,也正热火朝天地赶着骡子在建高压输电塔。在离县城比较近的客栈,我们已经看到老板娘在用奶瓶给她的孙女喂奶粉。

图片拍摄:汪鱼儿 地点:东达山

 

或许这个世界上还有与现代生活方式隔绝的人们,无论是因为宗教,经济还是地理原因,但这只是局部现象。在一本豆瓣评分极低的历史书里提到曾有人试图让人们重回农业社会。但显然,如果没有一个头脑发热的领导,现代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大规模地重回田间耕作时代,就算是特不靠谱的川普也不会这样吆喝,最多也就喊喊Build a wall

 

我们的双重世界

 

工业革命至今不过200多年。我们在可以回顾的过去和可以预见的未来之间纠结。一方面,环境污染和改变让人们感慨和恐惧,另一方面又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舒适和便利。想要的东西,通过一个巴掌大的屏幕把信息发出去,半小时后门铃一响东西就到,这背后需要动用多少现代研发。我家离苹果公司不远,那停车场的规模着实让人惊叹。

 

有采访文章提到,因卧虎藏龙而获奥斯卡奖的叶锦添在北极看到大面积冰山融化。还见到一个小岛的人们留下还未喝完的咖啡,一夜撤走。他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那是因为我们没见过什么叫无可挽回。

 

我看过这个电影,还看过这个电影的拍摄地之一,重庆武隆天坑。天坑里有电梯,所在的小镇在春节期间停满了车辆,十分拥挤。

图片拍摄:汪鱼儿 地点:重庆武隆天坑


我们无可挽回,因为也无法挽回。并且,即便有神力相助,我们也无从知道:挽回之后会如何。会更好吗?

 

不远的过去

 

我们可以想象一对健康的母婴,如果没有外界干扰,没有推销广告,没有人阻碍在她们当中,就好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她们会很好的母乳喂养。但这不是现实。我们所能看到的现实是,围绕在这对母婴周围,还有很多的其他。

 

上个世纪中后期,美国有两种力量在撕扯着婴儿喂养。英国披头士在美国成为史上销量最高乐队的60-70年代,母乳喂养不被提倡。尽管波伏娃和弗里登没有直接说过母乳喂养的话题,但那时她们的书所兴起的女权主义浪潮,使女性走出家门,和男性争取平等。而于此同时,一群妈妈在一个小镇联合了起来,印发宣传母乳喂养的小册子。


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这两种力量仍旧存在。但仿佛都压在女性身上: 一个母亲既要工作,考虑自身发展,又要搞好母乳喂养,考虑孩子健康。

 

 

当下,怎样讲母乳喂养?

 

两本书就掀起了一个浪潮的时代过去了。我们面临的是:信息爆炸和信息过剩。书店里的书堆得比厕纸还高,这是我们看得见的。而网络世界的,已经形成了一张巨大的蜘蛛网,而我们就是粘在上面那无力挣扎的小虫子。

 

了解我们的听众吗?这么多信息,我们该讲什么?电影《红丝带》里,,他还拿出了一个套套。结果是,他被一个康巴汉子胖揍了一顿。天蓝水清,你浑说什么毛病!

 

我们开始面对90后,很快就是00后。一个90后对我说: “行走不是为了意义---这是说教;北京,拉萨,5000公里,没有意义---这是个性主张。我们不要说教,要个性主张。

 

无力挣扎也好,万箭穿心也好,自我张扬也好,最后总要落到一个实处。无论是几0后,还是人类,女人胸前的乳腺还在,婴儿出生时的本能也在,母乳喂养还是要讲。

 

在这个领域里也算是努力了10来年,感受和思考也不少了。和汪鱼儿徒步了那么一程,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做减法,只有减少,才能走得更久。当然,光是讲讲母乳喂养好,就期望能有所改变,那是too young too naïveHealth Belief model的理论是很简单,但然并卵。记得一起学习的那个美国男生,就听了这么一节课,他站起来说,我们无法改变人们的行为,然后就退学了。

 

我没有他那么消极,而且也没有那么渴望要改变别人,所以我熬到了毕业。到如今,我越来越相信,人的内心要有行动的渴望,她/他才会去寻求所需要的信息或者痛下决心。拿汪鱼儿的话来讲,就是需要受体。我爸爸有个中学同学,是个老烟枪,我小时候特别害怕他来我家。因为一来,我家就冒烟。结果抽了40多年的烟,到快60时了,查出来得了胃癌。老烟枪一夜之间就戒了烟。

 

因此,在00后已经进入青春期,90后开始生孩子,80后在生二胎,70后还在纠结老大老二差别会不会太大的时候,母乳喂养要怎么宣传?


图片来自youtube


我个人拙见三条:


第一,向大众普及正常母乳喂养的信息。

不少人赞同从小学就开始进行母乳喂养教育。我也同意。其实,对于大众来讲,对于很多知识的陌生程度,都是小学生。比如要和我讲种植仙人掌对保持水土的作用,那我就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所以,给出的信息要易懂。我至今对南太行里的一些地质介绍表示头晕,那些字看起来是中文,但组合在一起,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连风景都会看复杂了。讲正常的现象,这容易让人接受,并且事情来了,知道怎么做,就不会恐慌。


就好比对小朋友的青春期教育,告诉女孩子每个月会来月经,月经就是会流掉八分之一杯的血。也就是不多的血,使用卫生巾就可以了。我们不会和小学生讲,如果肚子疼,有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更不会讲子宫内膜异位和月经的关系。母乳喂养也是同理,我们需要告诉大家的是正常现象,比如,女性胸前有,是哺乳器官。如果有了小宝宝就会有变化,会先产生些乳汁准备好。孩子出生后,孩子会自己找奶吃,会很频繁地吃,也会产生更多的乳汁,妈妈和宝宝要一直在一起,因为她们彼此拥抱的感觉很好。但目前对大众的母乳喂养宣教,走了临床医学的路线。结果是什么?把母乳喂养和医学事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也就是说讲个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结果扯上了一大堆毛病。这就好象说月经,结果讲了很多的月经相关疾病。这个讲起来不好玩,而且听众也很可能睡觉,或者混淆。


当然,目前的青春期教育,可能就是讲到精卵结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大家都不知道正常的母乳喂养是什么样的,而是一股脑的学习黄疸低血糖乳腺炎,结果很多人越学越慌。怎么喂个奶还有那么多毛病?大家都是文明人,不会像那个康巴汉子那样动粗。但的确很多人,无论是母亲还是医护人员,会困惑。我们在医学院里,都要花两年的时间来学习正常人体,那么对于大众的宣教,我们更要强调正常的现象。


讲正常,不是回避异常,而是只有知道什么是正常,才能有平常心去接受。比如宝宝刚出生,睡眠和吃奶是很不规律的。吃个初乳,要花很多时间,大家要有耐心。有时候宝宝频繁的要吃,也是正常。就好象正常女性都要来月经,我们都不喜欢出血,但是这是正常的事情,小朋友们都接受得很好。也只有知道什么是正常,才能感受到哪里不对劲。那么如果有了情况,就该去找专业人员。所以,专业人员,需要进一步学习。就好象妇科医生除了知道女孩子会来月经,还知道与月经相关的问题和疾病,以及诊断和治疗。


这里的确有脱节的地方,大众从各种渠道获得了母乳喂养的各种信息,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还没有形成力量。这不仅仅是我国的现状也是很多国家的现状。所以更要在大众层面宣传正常的母乳喂养。专业人员也是从大众来的。大众普遍接受母乳喂养的正常现象,包括婴儿的频繁吸吮,纯母乳喂养时间,添加固体食物的时间,以及母乳喂养的持续时间之后,那么在很多问题上,就能达成一致,比如有了某些情况是否要断奶。


母乳喂养是宝宝正常吃饭,不是医疗事件。


第二,还是需要面向大众的,清晰明白的一个主张。

现在主要的健康机构都推荐纯母乳喂养到6个月。这个信息是清晰的。但这不表明走极端。有妈妈问,我的孩子5个多月了,昨天他拿起一小块肉就吃了,天哪,他还没有满6个月!”我们肯定理解这个妈妈,一定会安慰她,让她安心。肯定不会板起面孔说:你太不小心了,这会有问题的!


清晰的主张就好象公共场合严禁吸烟饭前便后要洗手一样,是一个可以执行的行动。如果主张含糊不清,比如公共场合严禁吸烟,但是周围没有人就可以吸。饭前便后要洗手,但没有水也就不用洗。这个等于没说,大家就洗洗睡吧。同时,要避免走极端,就要懂得,对于大众(公共卫生学角度)和对于个案(临床医学角度)是不同的。一个主张,应该是经过广泛的人群研究所得出的,是将人群益处最大化的。比如,小朋友都知道的饭前便后要洗手这句话,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共卫生的宣传,这会有助于预防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是很值得倡导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但是,我和汪鱼儿在徒步路上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常常没有水可以洗手。此外我们还喝了各种各样的水,吃了很多次生肉。(题外话说一句,有洁癖的往往不是医生,我们都没有这个毛病)不过,到了拉萨后,我们都吃了驱虫药。我们不能说,你们看,随便喝生水,饭前便后也没有洗手,我们也没事吗!这是我们的个案,不是健康益处最大化的行为,而且存在风险。我们不会把自己的经历作为一种向大众的倡导。


一个倡导需要有很强科学依据,它不是临床指南只针对特定的病人,而是面向大众涉及广大的健康大众,影响力大。美国人在婴儿趴着睡还是仰着睡上栽过跟头,所以倡导都需要经仔细研究。同时还需要趣味性和针对性。所以,各种机构在提出建议的时候,KOL(key Opinion leader)里面要有年轻人,不但是年轻的妈妈,还要有年轻的爸爸。以前在农村的计划生育口号,比如少生孩子多养猪,那真是接地气。母乳喂养方面,也得符合受众的口味。总是母乳喂养有益母婴健康,让人看了等于没看,也没法按此行动。不如要想奶水多,就让孩子嘬


第三,少讲,多行动。

以往的控烟项目,都是在劝人不要吸烟。讲得口干舌燥,比吸了十包烟还要嗓子疼,效果不甚理想。背后原因复杂。现在的控烟,就是把吸烟的人管理起来,不让他们的烟影响了不吸烟的人。国内北京和上海都颁布了相关条例,公共场合不能吸烟,如有,场所的管理者都可以被罚款。这个真行动起来了的话,那么不吸烟者的利益是能够被有效保护的。想起小时候,公交车上都有人吸烟,更不要说饭店里了。母乳喂养也是,把奶粉管理好,很是重要。,满眼都是广告,人的抵抗力真没有那么高。话说我们徒步时,走到河南的时候,脚后跟疼,结果发现每个村子的电线杆上墙上都有治疗脚后跟疼的广告。结果是:到了一个小镇,看到一个药店有个大广告牌上说有一种治脚后跟疼的特效药膏,我居然好奇,说买,汪鱼儿居然也就同意了。60块钱6张,双面胶上有块小海绵,我们着实自嘲了一阵。


这是终极秘诀吗?

我不这么认为。一来,比我聪明的人很多,会有更多更好的想法,二来,很多事咱们中国人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我只是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大手小手都牵在一起,做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做些让自己和大家都高兴的事儿。这世界变化太快了,谁知道哪天某个天才就发明出3D打印的有哺乳功能的来了呢。那时候估计又有新讨论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钰雯”


北京走到拉萨

行走万里,不为意义




版权声明

友情提醒:本平台文章均为钰雯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谢绝未经作者授权的转载。感谢您对作者辛苦码字的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