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早教世家】育儿课堂--孩子生气时越哄越哭,怎么办?

许多家长常常为孩子在公共场合撒泼哭闹的行为感到头疼,其实这种情况生活中并不鲜见。有的家长为了尽快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惜用哄骗的方式让孩子停止哭闹。也有的家长喜欢用惩罚、打骂的方式,这一招确实管用,比如我家可乐,如果说了几遍还不听,爸爸一吼,他马上就乖了。但这种方式真的能一劳永逸吗?很多家长说:没办法,孩子实在太皮了,只有这个办法才有效。


实际情况是,孩子慢慢会对打骂产生“免疫力”,开始时也许轻微吼几声就很管用,但慢慢地大吼大叫也无济于事了,最后任凭你怎么打骂他也没反应了,这是最可怕的。你会慢慢地发现,他不再跟你沟通,或者变得跟你一样行事简单粗暴,难以管教;或者变得胆小怕事,唯唯诺诺。


而且惩罚和打骂会给孩子带来敌意、仇恨、缺乏价值感、内疚、自责、罪恶感、抗拒等感受。一旦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情绪上,就容易失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及修正自己的行为的动力。


打骂,打骂,打和骂是连在一起的,它同时包括了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两方面。另外,打骂又常常跟溺爱联系在一起,一不小心就会走向极端。这两个极端都不会给孩子建立一定的界限和规则,反而会促使他们经常去破坏界限和规则。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为孩子建立正向的规则和界限呢?


只有爱!爱能让孩子得到成长所需的营养,让孩子不至于在未来陷入情绪的沼泽中,令生活和工作一团糟,能量全失。


而爱孩子最主要的就是我们要学着去共情、倾听孩子,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而不是打骂、训斥……


01
如何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

替孩子说出他的感受



有一次,可乐想吃鱼,我给他做鱼吃。他眼巴巴地等着鱼上桌,然而鱼出锅时,我手一滑,刚做好的鱼掉在了地上,盘子也碎了。他“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我开始以为他是被吓着了,结果听到他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我要吃鱼”时才明白原来他是为吃不到鱼而伤心。


如果这时候我说“有什么好哭的,妈妈才郁闷呢,好不容易蒸好的鱼没了”,或者说“妈妈下次再做鱼给你吃,好吗?”孩子的反应会怎么样呢?估计会哭得更凶,因为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是为吃不到这条鱼而伤心,我就算讲多少大道理,估计效果也不一定好。


于是,我蹲下来对他说:鱼掉了,你很失望吧?等了半天了,结果吃不上。”

他点点头。


我接着说:“看你吃不到鱼很失望,妈妈也有点儿内疚。”


他看了我一眼,哭声小了。


我再接再厉:“你看看,这鱼虽然掉在地上了,但上面这部分还是好的,咱们把上面的部分拣出来吃好吗?你愿意跟我一起拣吗?”


他点点头,止住了眼泪,跟我一块用筷子把鱼的上半部分一点一点拣了出来。


在这件事上,我共情到了孩子的感受,及时感受到他是因为当时吃不到鱼而伤心。之后,我对他说出了我的感受,说中了他的感受,孩子很认同,激动的情绪随之慢慢平复了下来。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他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他在情绪平复的状态下,也更容易想到解决办法,更容易接受我的建议。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自己把共情理解为感受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的一种能力。这种共情能力,我相信做父母的天生就具备,只要稍稍停下来观察一下孩子就可以做到,可是很多父母遇到事情总是很焦虑,很着急,或者根本不愿意看到孩子的负面情绪,这样就很容易错过感受孩子内在感受的最佳时机。



2
情绪只是内在需求的外化




孩子每个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内在需求,比如打人、抢东西、哭闹等,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并对症下药,孩子的很多情绪问题很快就可以得到改观。


有一次,我带着可乐在小区和一群小孩玩捉抓老鼠的游戏。玩了几次之后,可乐想要出去买香蕉吃。我跟一起玩的小朋友说明情况之后,有一个小男孩冲上来就打了我一拳。“你干吗啊,不能打人!”旁边的奶奶一把拉开他,然后对我特别不好意思地说,“这孩子,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总爱打人。”


看着小男孩委屈的眼神,我对他说:“你是不是还想玩这个游戏?”小男孩的眼睛一下子就亮起来了,对我点点头。我说:“阿姨看到了,你特别喜欢玩这个游戏,但是阿姨要走了,你有点儿生气,是吗?”


小男孩有点儿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接着说:“可是,阿姨的孩子,这个小弟弟想要吃香蕉,我事先已经答应他了。所以现在不能陪你们玩了,下次再一块玩儿好不好?”


小男孩期盼地说:“我想现在玩儿。”


我说:“这样啊,可是弟弟想要现在去买香蕉吃,你又想现在

玩游戏,怎么办呢?”


小男孩想了想,最后说:“那你问问弟弟可不可以再玩儿一次再去?”


我说:“那你自己去问弟弟吧。”


可乐答应再玩儿一次。


我则趁机告诉他:“如果你想玩游戏,可以拉一拉阿姨的手告诉阿姨,但是你打阿姨的话,阿姨会觉得疼,也不知道你想干吗。下次你可以轻轻地拉一下阿姨的手,然后告诉阿姨,好吗?”


小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点了点头,然后拉了拉我的手说:“阿姨,弟弟答应了,我想再玩一次。”


这个孩子对我的攻击行为是因为我没有满足他想要继续玩游戏的需求,但他又没有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是模仿家人对待他的模式,或是平时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所以才通过攻击我来表达不满。


这再一次让我坚信,如果我们能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然后去接纳、理解他,一旦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他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正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孩子,我们不能只看到他“打人”的行为,只是觉得孩子打人不好,怎么能打人呢,太坏了。其实孩子“打人”的内在原因就是某种需求未被满足。一旦我们能看到他的这个需求,同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他就会知道该怎么做。

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上天派给我们的天使。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成长的父母。



3
积极倾听

分辨孩子语言的弦外之言



当然,除了共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了解孩子行为感受的法宝—倾听。倾听也是一门艺术,不会共情时,也可以先学着从倾听孩子开始,学会分辨孩子语言的弦外之音,以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在需求。


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需求。这个需求一般都不是物质方面的,而是精神方面的,比如寻求关注、爱和陪伴等。当这些都得不到时,孩子的需求才会逐渐转向物质,比如对玩具和游戏的狂热。有效的倾听可以帮助我们逐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同时也可以转移和改善孩子的负面情绪。


可惜的是,我观察到很多家长实在太着急了,面对孩子时内心充满了焦虑,很少愿意真正去倾听孩子,或是直接对孩子的某个行为加以阻止或指责,或者是完全忽视孩子。

比如:

孩子哭了:“丁丁把我的玩具抢走了。”

家长:“行了,这有什么好哭的,你玩别的不就行了?”(没有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或者用特别温和与理解的语气:“丁丁是你的好朋友,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分享,你让他玩一会儿,好吗?”看上去是挺温和的,实际上也是在说教。


还有更简单粗暴的:“哭什么哭,你不会直接抢回来啊。”



以上几种方式,都无法平复孩子心理的挫折感。其实这种时候,孩子的玩具被抢,心里很难过,讲道理是不太行得通的,不妨试着认真倾听孩子的倾诉。


积极倾听的过程是需要倾听孩子说什么,同时不带任何评价、

建议、说教……只是去倾听且不带感情色彩地回应孩子,


比如:

孩子哭了:“丁丁把我的玩具抢走了。”

家长:“你很不好受吧,你不喜欢他这样做?”

孩子:“嗯。他这样做不对。”

家长:“你觉得他这样做不对,那你想要怎么办呢?”

孩子:“我去跟他要回来吧。”


当然每个孩子的反应可能并不一样,但倾听的过程就是不要过早地给出建议或者下结论,只要你专注地倾听和回应,孩子就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对他的重视。当孩子感受到这点时,孩子的情绪就会逐渐平复。接下来,我们再引导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很容易了。事实上很多时候根本不用家长去想办法,孩子自己就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这样他的办法才是属于他自己的,通过这样的不断的探索和练习,孩子不仅能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同时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学着独立思考,而不是依赖家长,依赖别人。

蒙特梭利早教岳阳中心


  我们致力于为0-6岁幼儿及家庭提供全球最专业最正宗的蒙氏教育,是岳阳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早教机构,也是岳阳唯一一家正宗蒙氏早教机构。中心有8间高环保高标准教室,设有各年龄段蒙氏课程,以及音乐、艺术、大运动、乐高、绘本、科学探索、游泳等特色课程。

早教就选蒙特梭利!

中心电话:0730-8231888

中心地址:恒大名都侧门商业楼三楼(美食街广场内香洲路段)

非会员

关注微信后并回复【姓名+联系方式+宝宝姓名+宝宝出生年月日】可免费领取试听课喔!(一个家庭仅限一次)

蒙特梭利2018宣传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