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祖母与老屋

祖母与老屋

◎景红娟

离开故乡久了,便愈发思念老屋了。每每想起老屋里祖母给我们分东西时一脸幸福的笑容,想起祖母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只为做出我们爱吃的饭菜,还有祖母坐在门前石墩上默默等待游子归来的身影,便不由得泪湿满襟。老屋,你承载了祖母太多的忧欢、太多的情思和牵挂,你是祖母一生的眷恋,更是祖母一生的守望……

祖母啊,自我记事起,走得最近的人要算您了。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儿女和我们这些孙子女。唯有老屋见证了您的一生,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如今,您去了,唯有老屋依然在风雨中瑟缩孤立着,却不再有往日的热闹与生机,只剩下落寞与清寂。

您十七岁嫁至我们家,便开始了您沉重而又辛苦的一生。祖父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然而,不幸的是,长兄早年夭折,次兄便取代了长兄的位置,成了家里边最有权力的发言人。您和祖父便成了家里最有用的劳力。唯有默默干活才是您们生存的保障。那时,您上有公婆哥嫂,下有弟弟,嫂子常年怀胎又是小产,干不了重活,终年在家养身。一家人的生计全靠您和祖父来维持,除此之外,您还承担了一家人的饭食,不知道您是如何将近十口之家的饭食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出来的,有时,饭菜做得不合口还会招来婆婆的训斥或打骂。厉害的婆婆沿袭了封建传统的道德习俗,受虐待的媳妇一旦当了婆婆,照样虐待媳妇,动辄她就要打,就要骂……骂得您狗血淋头,打得您鼻青脸肿,遍体鳞伤,呼爹叫娘……可是,您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祖母啊,不知您是否望着远方的家乡哭泣过?可是,哭过之后您又能怎样?您稚嫩的肩膀还得承担起那繁重的体力劳动,还得继续操持着那个不大不小的家。那几多的辛酸、几多的屈辱、几多的压抑您又能够跟何人诉说呢?!我可怜的祖母啊!

记得您曾跟我说过,那时您每次回娘家都必须经过婆婆的批示,没有她的允许,您是回不了娘家的。即使她允许让您回去,倘若她不让祖父叫您回家,您是不敢回来的,否则就要挨打受骂的。一年之后,大伯出生了,您的辛苦并没有减少,反而更沉重了。就是在这座老屋里,您侍候了公婆一生,最后的家产却没有您和祖父的份;就是在这座老屋里,您帮衬着下面的弟弟娶妻生子,伴随着两个弟妹的相继去世,您含辛茹苦将她们的儿女养大成人;而他们长大后,并没有多少人念及您的好,不知您是否寒心过?而您只有淡淡的一笑,凡事对得起良心就够了。就是您的这一句话,让您的子女孙子女念了您一生。就是在这座老屋里,您给三个儿子成了家,又是将他们的儿女一个个地带大,然后又是忍痛割爱地看着我们这些孙子女一个个地离开了您。而您没有任何的怨言,在您心里,孙子女就是您最亲的人。

二伯从早年起便在青海教书了,此后,二伯便成了您心底最绵长的牵挂。那时,二伯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写信给家里,由于您不识字,只能让我父亲一遍又一遍将信件念给您听,然后又让我父亲回信给他。甚至是回信都要念给你,还再三叮嘱我父亲,报喜不要忧,除非是不得不让他回来。二伯每次回家,您早早就让我父亲去县城或镇上接应,而您则是准备好二伯爱吃的饭菜在家里等候了,岂不知,就在这段时间内,您不知在门前看过多少次了,实在等不及,您便会坐在老屋门前的石墩上默默地眺望着……成年后,我终于能理解您的心情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父亲是老幺,也是您最疼爱的儿子。给父亲盖新房是您二十年前最迫切的愿望。您和祖父省吃俭用,在全家的努力之下,一座新房终于建成了。那时,我们的新房算是全村最早的。窑洞建好后要粉刷,由于老屋和新屋离得不是太近,为了确保器材和物品不被丢失,您每晚都要打着手电筒从老屋绕到新屋去看护,那时,正值深秋,您冷得直打哆嗦,只能生起火堆来取暖。陪伴在您身旁的除了那条老黄狗,只有漆黑的夜。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那年自家的大堂嫂生完孩子没几个月,老屋里突然蹿进一只野兔,您让大堂哥和哥哥将野兔圈到最东边那个闲置的窑洞里,在他们的棍棒地追打下,最终捉住了野兔。可您却对我们说:“给你秋兰嫂子拿去,她娃没奶,吃了野兔可以下奶。”说完,便让哥哥将兔子提到了秋兰嫂家。我们几个小孩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捉到的兔子被提走了。如今,她的儿子已经上高中了,而您却长眠于地下了。

祖母啊,最让我们感到愧疚的是,在您辞世后我们要给您立碑的时候,却不知道您的名字,情急之下,姑妈说,在农业合作社时,每个人必须有个名字,您便给自己取名为“慧霞”,封建的遗风残害了你们这一代的女人一辈子,即使是在老屋里,也未曾有人叫过您的名字,您不过是夫君的所属物罢了。我那卑微的祖母啊!至于“慧霞”二字是否正确,都无需计较了,在我们心里,您永远是一道智慧的霞光。

祖母啊,如今您走了,老屋里早已成了一片荒凉,荒芜的杂草已长满整个院落,那些果树也是垂垂老矣,俨然,不再有您生前的生机和活力了,那斑驳的木门愈发得陈旧了,只有那破旧的房子和窑洞依旧默默地屹立着,似乎在诉说着您的一生……

作者简介:景红娟,女,1987生,陕西富平人。自幼酷爱文学,作品散见于多家报刊及网络媒体并入选多部文集。系陕西散文学会会员、陕西青年散文学会会员。现为《城乡统筹》编辑部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