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教你6招,正确给宝宝喂药的方法!


从宝宝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慢慢和大自然接触,和身边人接触,除了身体慢慢变化,也难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身体不适。很多时候需要药物治疗。但是喂药成了很多妈妈苦恼的大事。

邻居家有对龙凤胎,身体相对虚弱,而且每次一病就是两个一起病,喂药的难度更大。宝妈诉苦道,每次生病吃药,只要到了点,大人一端正姿态,孩子就会警觉,一看到喂药的量杯,就开始抗议起来,哭闹挣扎,没办法也得强灌进去。每次喂药,就跟打战似的,大人累,孩子也累。可是药又不能不吃。

强灌喂药,一直都是不可取的。曾经有个新闻:大庆市一个2岁的孩子窒息十五分钟被送到急诊,可惜最终离开了人间。起因是家长给孩子喂药,半粒药片,家长捏着孩子鼻子往下灌,造成了误吸。那种悲痛是有多么极致,真的不愿意看到类似的悲剧。捏着鼻子喂药,孩子的嘴巴张开了,气道也开放了,司空见惯的传统招数,实际上是极度危险的。




婴幼儿喂药的四大误区


1、强行采取撬开嘴巴、捏紧鼻子的方式进行灌药。

这样一来效果并不好,二来容易引起孩子对吃药的恐惧感,而且极度危险,因为撬开嘴巴、捏紧鼻子的方式,孩子一般都在哭闹中,这样子的情况下,孩子的气道是完全开放的,如果在这个时候进行喂药,药物无法正确进入胃肠道,而是会进入气管,造成堵塞气管窒息,如果没能及时消除窒息状态的话,随时有窒息死亡的可能,有如上述新闻则是这种情况。

2、搞偷袭进行给药。

有的家长会趁着宝宝张开嘴巴说话、大笑或者大哭的时候喂药,同样的道理,这样子的宝宝,气道是完全开放的,也会造成窒息。

3、牛奶、蜂蜜或开水混合服药。

牛奶有可能会造成药效下降、蜂蜜中含有肉毒杆菌可能对婴幼儿造成一定影响,一般不要把药物跟其他不明确药效的溶剂一起服用。而开水会对某些婴幼儿用药的药效造成影响。

4、用药时间不佳。

有的家长没有仔细查阅药物说明,不同的药物的给药时间、间隔都不同,家长有的用药比较随意。有的药物,餐前服用比较好,则建议餐前30分钟用药,有的药物,餐后服用比较好,则建议餐后1小时用药,同时当餐不要吃太饱,差不多6-7分饱即可,避免孩子因为饱腹而拒绝服药,甚至造成呕吐等情况。


儿科用药和成人用药的区别



儿科医生用药的原则:


1、能口服用药的不采取肌肉注射用药;
2、能够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采取静脉输液给药。

因此,口服喂药是治疗疾病的第一选择。但是由于宝宝年龄小,药物或多或少带有苦味或者其它宝宝不喜欢的味道,对于偏好甜味的宝宝来说,这些异味的药物确实不受宝宝的欢迎,甚至拒绝、反抗,因此造成不少的宝宝喂药困难,使得疾病不能很快地进行治疗,往往贻误病情,对此妈妈颇感头痛或无奈。

儿科用药与成人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小儿绝不是缩小的成人版。由于小儿的各个器官处于未完全成熟还在继续不断发育时期,尤其是肝、肾、血液以及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用药不当很容易对身体的损害,甚至是一些不可逆的伤害;小儿由于的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身体中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小儿体液含量比例较之成人高,但是对于水、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差,因此对于影响水、电解质代谢的药物更加敏感,较成人更易于引起中毒。因此家长需要向医生进一步了解药物的性能、作用、原理、吸收、代谢和排泄以及适应症、毒性反应以及禁忌症,做到合理用药,正确喂药,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以及家长的负担,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目前儿童药物多以液体或者颗粒制剂为主。此外还有滴剂、混悬剂、咀嚼片、泡腾片剂以方便患儿口服。为了减少药物的不良味道,多采用糖浆或者加入甜味剂和香味剂的制剂、或者包以糖衣以增加宝宝的喜好,达到安全、顺利口服药物的目的。为了孩子依从性,还开发了一些半衰期(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比较长的药物,可以每天吃一次或者两次的药物,减少了喂药时的困难。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接受药物,家长最好选择宝宝易于接受的药物剂型或者半衰期比较长的药物。


小儿药物剂量的计算,目前采取两种计算方法:


●按小儿体重计算:


婴儿6个月前体重估计:月龄×0.6+3(kg)或者出生时体重(g)+月龄×700g

7~12个月体重估计:月龄×0.5+3.6(kg)或者6000g+月龄×250g

1岁以上体重估计:年龄×2+7(kg)或者+8(kg)(城市)

药物剂量(每日或者每次)=药物/kg×估计的体重(kg)

●按体表面积计算:


此法认为相对准确、科学性强,但是新生儿不适合使用体表面积计算药量。


对于婴幼儿可以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出体表面积:


体表面积(平方米)=0.035(m2/kg)×体重(kg)+0.1(m2)(此公式仅限于体重在30公斤以下者);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成人体表面积(1.73平方米)。




正确喂药的方法建议


1、喂药前,要仔细查阅药物说明书。

认准用药时间、间隔、用药量以及建议用药的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或医嘱说明进行喂药前的准备工作。

2、如果药物剂型有得选择的话,尽量选择液剂或粉剂,有利于宝宝进食。

尽量避免选择片剂、胶囊装等,以免引起误吸窒息等情况的出现。所幸婴幼儿一般常规用药很多都有粉剂或液剂的产品,只要家长稍微留意一下,选择度是比较高的。果味剂型是首选比如果味泡腾剂,这可能是最受宝宝欢迎的。按照说明书,将泡腾片溶解在水中,药液就像气泡水一样,好喝又好玩。这次男包发烧,医生给开的药品有点水果味,男宝宝吃药也不抗拒了,很快吃完药,还是宝宝主要要求吃的。虽然顺带玩了很久白开水。


3、对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无法用言语沟通,宝宝也不甚理解,所以可以把药物捣碎后,冲在葡萄糖水中,装在奶瓶或者喂药专用滴管中,进行喂食。


一般来说,因为宝宝觅食反应正常存在,接触到奶嘴或滴管头,都会自行吸吮。部分资料提示不建议用奶瓶,以免引起宝宝对奶瓶的不愉快体验,进而拒绝喝奶。如家长发现这种情况,则建议用滴管进行给药。

4、对于稍大的宝宝,尽量用言语沟通交流,让宝宝明白,尽管药物可能口感不佳,但是为了尽快恢复健康,还是可以试着慢慢吃的。

同时,如果劝说不管用的话,可以适当给予奖励,比如玩具、糖果、饼干等激发宝宝吃药的兴趣。宝宝吃完药后,要注意言语或行动鼓励,让宝宝有成就感。

5、用药辅助工具。

滴管适用于较小的婴幼儿;汤勺适用于新生儿或1岁以上的幼儿;杯子适用于已经学会吞咽动作的1岁以上幼儿。

6、喂药后,可以让宝宝斜躺着,上半身稍微倾斜向上,或者立起,轻拍后背,或者侧卧。

可以适当按摩腹部有助于胃肠道蠕动消化,观察宝宝无异常反应后,才可让宝宝入睡,避免药物反流造成误吸。

综上所述,总结宝宝喂药原则:不要强行喂药,尽量让宝宝自然吃药;药物注意卫生,未服完的,下次不可再用,需重配;喂药方法要根据宝宝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选择;喂药姿势要求宝宝上半身朝上半卧位,不可躺着喂药;喂药过程中宝宝如有强烈不适应暂停用药后观察宝宝的身体状态;用药后应观察宝宝的身体状态看是否有异常表现。

尽管已经讲述了这么多喂药的误区和喂药的正确建议,宝宝生病的时候,最关键还是需要家长的耐心关爱,才能避免出现各种各样意外的状况,并且遵医嘱正确治疗,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


素材:张思莱医师、网络

整理:辣麻麻

辣妈们来说说,给宝宝喂药用过哪些方法?


觉得内容挺棒,就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