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清楚地知道“不该打人”,可还是会打人?
为什么孩子清楚地知道“不该摔东西”,可还是会忍不住?
为什么孩子总是无缘无故地发脾气?
昨天收到三位家长的留言,虽然孩子的年龄不同,但信息的内容很相似,都是反映孩子的情绪不好,稍不如意就会发火,有时还会大喊大叫,甚至摔东西。在为家长提出解决方案后,兰心也在思索这个问题,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情绪反复多变,令许多家长头疼不已,不知该如何是好。
从园所的角度可以怎样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呢?
先看一个经典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男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跟人吵架的时候,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37个钉子。后面几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每天钉的钉子也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实际上比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终于有一天,他一个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爸爸说:“从今以后,如果你一天都没有发脾气,就可以在这天拔掉一个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钉子被拔光了。爸爸的方法让这个小男孩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在面对孩子情绪失控时,我们首先要冷静,然后引导孩子发泄他们的情绪,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的调整,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他一个拥抱。
如何调整孩子的情绪,或许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幼儿教师的处理方法。在美国,教师会用很特别的方式来调整孩子的情绪,他们会和孩子做些游戏,帮助孩子们能像解决问题一样解决自己的情绪。
在教室的墙壁上会贴“怎么解决情绪问题”的海报:
教师把这个处理步骤像玩游戏一样和孩子练习。
游戏有四关:
第一关:我遇到问题,我很生气、很难受、很伤心,该怎么办?
第二关:我想呀,想呀,想出一些解决办法。
第三关:如果用这个方法,会发生什么呢?它安全吗?公平吗?每个人感觉怎样?会开心吗?
第四关:管它呢,试试看!
其中游戏最困难的是第二关,需要想出解决方法,不过教师早有准备,给孩子备足了一箩筐的方法:
→ Get help – 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 Play with someone new – 和其他的小朋友玩
→ Ask – 问问对方的想法感受
→ Share – 把正在玩的玩具分享给他
→ Leave – 离开
→ Play together – 一起玩
→ Say “Please Stop” – 大声说“请停止”(比如别人欺负你的时候)
→ Trade – 双方交换一下
→ Wait – 等一下,等对方玩完
→ Ignore – 忽视,当没看见/听见(比如别人说话很不客气)
→ Say how you feel – 说出自己的感受
→ Take turns – 轮流玩
教师会把这些解决方法都做成小卡片贴在教室里,还会跟孩子用玩偶来做练习,比如两个玩偶之间闹不愉快,该怎么办?
去选一张合适的“解决方法”牌来试试看!
当孩子对这个游戏规则很熟悉,方法也运用得很熟练之后,教师会把这些道具都搬到教室的safe place安全区。(安全区是美国几乎所有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教室的标准配置,遇到情绪问题的孩子都可以来这个安全区“疗伤”,自我平复一下。)
安全区里一般会有这些物品:
一面镜子和 feeling chart心情图:照照镜子,看看现在自己是什么状态,是很伤心吗?很生气吗?
一个沙漏: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放开了哭;
豆袋/沙发和小抱熊:躺下来跟小熊说会话,把不痛快的全部说出来!
问题解决方法表:情绪发泄完之后,来选一张解决方法牌吧。
这个安全区看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
亲爱的幼师们,安全区的设置真心推荐给你们哦!至于在家里,设置安全区倒是不需要,教师可以建议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在孩子的房间里贴上一套心情图和解决方法表,也是非常有效的做法。